第14部分(第3/4 頁)
謂違背私慾而利益世人。(二)行相唯苦難,行相唯苦,謂不追求世間之慾樂,為利益眾生而修苦行。(三)處經諸有難,處經諸有,謂為利益眾生,而經歷諸種苦處。(四)時劫無量難,時劫無量,謂菩薩為求無上佛果,兼修利他之行,故所經歷之時劫無量。”大意是說,修習菩薩行,有四種困難:違背自己的私慾而利益世人很難;不追求世間個人的吃喝玩樂,為利益眾生而吃苦很難;利益眾生,而經歷種種苦難很難;為了履行自己的誓願,長時期地利他之行很難。
《五燈會元》:“師曰: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難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這是達磨(摩)在神光(慧可)立雪時對神光說的話。大意是說,諸佛的無上妙道,都是經過長久的精勤修持而達到,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怎麼會以小德小智成功呢?一個人如果有輕浮傲慢的心,還想獲得真正的佛法,真正明瞭大道,那只是徒勞勤苦。一個人要想真正修養自己,學習到真正的佛法,必須要謙虛和精進。如果不謙虛,佛法送到你的手上,你也會因為自己的傲慢無知而錯過大好機緣。除此之外,就是樹立理想和誓願,併為之而不懈努力。將修養自己的道德融入工作、生活、學習的角角落落之中。這樣你就會發現自己的進步很快,而且是輕鬆的進步。而這些,關鍵是大腦中要有一個提高自己修養的弦。不要因為路途遙遠而恐懼,也不要擔心自己的能力與智慧不夠,在點滴提高自己修養的過程中,就已經提高和積累了能力與智慧。
我們要知難而進,奮勇拼搏,只有這樣,才會不斷取得更大的進步。要刻苦學習,明瞭理論的重要性,進而去實踐,這才是真正取得進步的捷徑。
2007年7月9日釋出於QQ部落格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82·瞻病五德
82·瞻病五德
請問老師一個疾病方面的問題,好嗎?我公公得了前列腺癌晚期,這個訊息讓我感到非常難過。我才發現我是多麼地渺小,我是多麼想變得強大,想有回天之力,多麼願意祈願他健康平安。可是我卻覺得我真的很無能。我特別想幫助他,可是卻覺得無從下手?我不知道我現在是不是過意識關?是不是沒有穩住神?但是我真的想幫助,卻使不出任何力量。請問老師,前列腺癌是怎麼得的?如何治療呢?我又能做什麼呢?
這不是意識上的關口。但要穩定情緒。
關於腫瘤的病因及其治療,可參考博文《關於如何對待腫瘤》:
如何對待病人呢?佛家認為,對於病人進行看望,並有“不瞻病苦戒”(《梵網經》)。那麼看望病人應該注意哪些呢?佛家認為看望病人要注意有五種德行,稱為“瞻病五德”。據《四分律》,這五德是:
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指伺候和探視病人時,要看其飲食所需,而給他提供相應的飲食水果等。
二、不惡賤病人大小便利唾吐。指伺候和探視病人時,也不可嫌棄病人的大小便、嘔吐等臭穢氣味,起惡賤之心,而是盡心親近、侍奉他。
三、有慈愍心,不為衣食。例如不要在看望有病的老人時,看看是不是老人快不行了,自己可以多分一點家產。或者透過表示對老人的關心,從老人那裡拿回更多的飲食等東西來。
四、能經理湯藥物等。幫助病人服食湯藥。
五、能為病人說法。指伺候和探視病人時,應當順此緣為病人說法,令其歡喜,進一步明白生命的意義,幫助病人主動調馭性格促進疾病康復,也使自己善法有所增益。
我們要真誠地看望病人,盡我們所能來幫助病人康復,做到問心無愧。不但自己要穩住情緒。同時還要注意幫助病人樹立信心,增加他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同時意識到這也是在警示我們,平時要注意修養的提高,等病入膏肓的時候再想到提高自己,何其難矣!
我們要懺悔和倡議:讓人們遠離爭鬥,充滿仁慈和關愛,讓人與人之家充滿溫暖,充滿熱情,遠離冷淡。把自己和他人融為一個大家族,共同進步,共同提高。而這些,恰恰也是我們智慧的結晶。面對親人的重疾和病故,我們也要忍住悲痛,讓活著的人繼續很好地活下去,更灑脫一些,不要再徒增煩惱。這也許就是重疾和病故的人所真正希望的。特別是老人,叫他們不要牽掛孩子,孩子的父母會使自己不斷成熟起來,加倍撫育好孩子的。平時努力工作,年節時我們一定要多看望老人。我們一定建立海納百川的理想和心胸,好好學習、提高自己的修養。我們要珍惜看病人的機緣,反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