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第3/4 頁)
毓賢傳》。
⑤ 《清史稿?德宗紀》。
⑥許指嚴《十葉野聞?毓屠戶》。
《袁世凱奏議》上冊。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忍把血肉築長城 第一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原為《義勇軍進行曲》。那是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日軍侵華,山河淪陷,壯士奮起,自保家園,故有“義勇軍”之稱。“義勇軍”志在抗倭,因而又名“抗日義勇軍”。
考“義勇軍”之名,始見於北宋仁宗朝。《宋史?兵志四、五》“鄉兵”目下,有詳盡記述。原以為是民間自發結隊,但看“三丁選一,六丁選二,九丁選三”以及被選入軍還要“涅手背”為記的官方規定,始知“義勇軍”亦非純粹之“民兵”。
“抗日義勇軍”起,田漢為之詩,聶耳為之曲,《義勇軍進行曲》遂響徹中華大地。
戰爭結束,和平實現,大抵是出之居安思危的警誡,這支歌被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每每唱到“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一瞬間仍能怒髮衝冠,壯懷激烈。
秦長城,多用土石。
明長城,多用磚石。
民國長城,則用血肉。
這是一種既驚心動魄又無可奈何的偉大。
和平無權嘲笑戰爭。苟活者無權嘲笑犧牲者。
逃避犧牲,這是弱國、弱民的無奈。
甘願犧牲,這是強民、強國的選擇。
雖然我極不情願看到中國的老百姓再用自己的血肉、去壘築那道衛國的長城,但我不敢虛無,不敢遺忘,在中華民族最危難的關頭,的確是抗日誌士用他們的鬥爭與犧牲,最後挽救了這個國家。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一、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
據說,日本的的學校教育中曾有一個蠶吃桑葉的“花絮”。教師指著長長的日本地圖,說這是一條蠶;又指著大大的中國地圖,說這是一片桑葉。蠶吃桑葉,才能長大;而桑葉,就是供蠶一口一口蠶食的。
日本的孩子,能是這樣被暗示著、提醒著認知世界的嗎?
中國的孩子,也從歷史與地理教科書中,獲得了關於日本的啟蒙知識:遣唐使學習了中國,倭寇武士騷擾了中國,日本“皇軍”侵略了中國……
教育是有功利的,正如宣傳之有偏見。
經過教育與宣傳的輪番轟炸,幾乎沒有一個人能不帶偏見地看待鄰國。當然這是就今天的民意狀態而言的。如果倒退一百年、九十年、八十年,則情形又當別論。
本節小標題,並不含調侃的幽默。袒腹而臥,敞牖而寐,竟不知東鄰為賊,這是上世紀之初中國人的厚道與愚蠢。
甲午戰爭,日本人嚐到了侵略中國的甜頭。庚子之亂,日本人與另七國人結夥,享受了趁火打劫的樂趣。“二十一條”簽約,日本人醞釀著獨吞中國的美夢。《田中奏摺》出籠,日本人勾畫起先征服中國、再征服世界的法西斯藍圖。“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則是日本人所有前期密謀的侵略啟動。
中國人的“抗日戰爭”打響了。從日本人那一方面看,他們的侵略機器,早已發動上路。因而,同一段歷史,中日兩國,各有表述。“抗日戰爭”,是中國人的說法,是中國現代史的分期概念。但我以為“八年抗戰”的表述,從一開始就是非科學、非歷史的。因為,自從日本人開始圖謀中國,中國的有識之士(儘管很少)即針鋒相對,予以還擊;待日本人武力相加時,中國的將士又奮起抵抗之。日人“侵華”,華人“抗日”,相反相成,相剋相生,何止“八年”?
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日本軍國主義者、日本法西斯分子,就是一夥“賊”,他們“惦記”中國,處心積慮,由來已久。當時的中國人或因為種種侷限不識世情,今天的中國人對歷史已成之局、對現實未成之勢,就不應該再閉目塞聽了。
回首前塵,洞若觀火,賊人伎倆,昭然若揭,就讓本文從《田中奏摺》扯開話頭吧。
關於《田中奏摺》的真偽,自從該奏摺披露於世,中日間便存在分歧。中方說有,日方說無。《不列顛百科全書》2005年版的闡釋結論是:“‘田中奏摺’一份據說是田中給天皇建議侵略中國的奏摺,現在看來是偽造的。”
這結論並不權威。立此存照,意在提醒世人,歷史真相往往被掩蓋著,僅從地表的標識很難斷定進出的門徑或埋伏的機關。但這又不能阻擋中國人用中國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