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的話,你得花多少錢才能舉辦獨奏會呢?而作為藝伎,你不僅不需要花錢請聽眾,你還能從聽眾那裡得到報酬。
一旦你掌握了藝術技能,你就擁有了最寶貴的財富。這種財富大火燒不掉,地震也毀不了,而且你這一輩子都可以靠這些技能謀生。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常常練習,保證寶刀不老。
藝伎的工作也不像其他工作那樣辛苦,大部分時間你只需要陪伴那些顯赫的客人。同樣,如果你不是藝伎的話,你大概永遠都不能和這些人物同席,你甚至要花錢才能獲得這種機會。
任何認為藝伎屬於下等人的觀念都是錯誤的。看看“藝伎”這個名字——靠藝術謀生的女人。仔細想想吧,藝伎們,你們應該為自己而驕傲。不要與那些薄情的客人墜入情網,還是與藝術共浴愛河吧!{33}
社會的學校
藝伎們讀了下面這篇文章後,大概會因為得知自己的職業承擔著如此重要的社會功能而更加振奮。新橋藝伎協會的主管河村德太郎認為,在日本的所有職業女性中,藝伎是最富有學識和藝術修養的,因而應該被授予最高的社會地位。
藝伎和富士山、櫻花、武士道一樣,都是日本區別於歐美的主要象徵,那麼藝伎難道不應該和其他幾種事物一樣,被尊為日本的特殊榮譽嗎?
按照河村的觀點,花柳界不僅是傳統日本唯一的公共社交領域,還是社會的學校。藝伎是日本社會潮流的領導者,對於社會最新的發展動態也最為了解。
在江戶時期,藝伎造訪豪宅絲毫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富有的商人在宴請朋友時,絕對不會忘記邀請藝伎;武士的家庭也是如此;而且藝伎與這些家庭的主婦關係融洽。有了這麼多經歷,藝伎在對社會的瞭解上,比她們所款待的客人都要懂得更多。
在沒有報紙和雜誌的時代,茶屋就是各種社會資訊的中心。父母們會把自己成年的兒子送到茶屋,不是為了性,而是為了讓藝伎在社交方面給他指導。而在鄉下,藝伎們不經意流露出的文雅姿態,當地的農民可能都從未見識過。{34}
藝伎在看到她們所承擔的社會使命時一定倍受鼓舞。在封建日本時期,藝伎是時代風尚、社會資訊、社交禮儀的承載者,在1930年代,她們依然應該以此作為自己的目標。這些論述得出的結論就是:藝伎應該是精於世故的,並且代表1930年代的風格。於是,我們發現藝伎們被慫恿學習現代藝術、穿著西洋服飾、剪去一頭長髮、閱讀新聞報紙,以跟上時代的腳步。從某些觀點來看,這是藝伎在時代變化中保護自己職業的一種方式。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藝伎更新
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的日本,人們並沒有自覺將藝伎奉為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珍品。當時的藝伎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屬於當前社會的一部分,因而人們對於藝伎的社會功能與藝術風格進行著嚴肅的討論。在1980年代,如果藝伎穿著哈斯頓禮服跳迪斯科,人們會覺得太滑稽可笑了;但是在1930年代,人們會將之視為相當正常的事情。那個年代,真是難以想象的一個歷史時期。
詩人■原朔太郎對藝伎問題持有態度鮮明的見解,他在1927年寫了一篇題為《新藝伎論》(Shin geisha ron)的文章,後來《藝伎讀本》也將其收入。
“與藝伎尋歡”屬於老年人的活動了,在現代年輕人的眼中,藝伎乏味而令人生厭,所以他們寧願去咖啡館,而不是去茶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非常明瞭的:年輕人更喜歡俏皮的短髮,而不是過去流行的島田髮式;他們更愛好西洋音樂,而不是悽哀的三味線;現在的年輕人甚至都看不懂歌舞伎表演,他們更願意到電影院欣賞派拉蒙電影公司的作品。藝伎同樣屬於這些過時的事物,年輕人對她們絲毫提不起興趣。
而在江戶時期,情況是截然不同的。藝伎在那個時候是潮流先鋒——服裝、飾品、音樂、歌曲、小說——所有這些全都以藝伎的風格為中心。藝伎是江戶時期當之無愧的“文明之花”。
現在的藝伎則成為落後於時代的典型事例。是誰掀起了短髮和捲髮的潮流?當然不是藝伎;現在引領潮流的人變成了女大學生和女電影演員。昨日的“文明之花”已經在荒路邊凋零。
■原以不容置疑的筆調解釋了藝伎日趨衰落的原因。乏味、厭煩、過時——因而藝伎吸引不了年輕人也就不足為奇了。最終,藝伎所面臨的真正問題就是:她們無法再透過愉快的談話給予男人安慰,而這恰恰是藝伎職業存在的理由和目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