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3 頁)
的燃燒要在一個適當的程度,我們才能很好地利用它。其他的事情大都如此,態度上我們不能麻木不理,要去關注,但也不要過度關注,使自己深陷進去。
通常麻木是因為心扉未能開啟,弄不清自己、他人和事情的原委。而狂熱往往是由於不明白行為的本質是什麼,也就是不明白行動的最終目的,因此不停地做出行動,目的已經達到了,甚至已經變得有害了還繼續行動。
因此,在麻木與狂熱之間的第三種態度是,在平靜中用心去行動,當效果顯現就適可而止。
對自己的態度
說到態度,通常會被認為是我們對外在人、事、物的態度。還有一個根源性的態度,就是一個人對他自己的態度,一個人怎麼對待自己,怎麼認識自己。
你對自己的態度決定你對他人的態度。如果你對自己是信任的,你也會信任別人;如果你是關心自己的,那麼你也會關懷別人;你是尊重自己的,那你也懂得尊重別人。
你怎麼對待自己,成為你怎麼對待世界和他人的一個基礎。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我們可以反過來應用,看看我們怎麼對待外部世界,以及外部世界怎樣對待我們,就可以知道我們如何對待自己了。憑藉這一點去內省,每當我們遇到什麼人做了什麼事情,我們即省察自己的身上是否有相同的情況。比如,你看到一個人不誠實,在說謊,那麼你會反過來看看自己,我有沒有哪裡做得不誠實呢?這樣我們把外部世界所發生的一切都當成我們可以看見自己的一面鏡子,這時,我們就已經達到能夠全面地、隨時地內省的程度了。
人們研究這個研究那個,科學涉獵的範圍延伸到了客觀世界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但就是沒有去研究人自身。如果研究者自身有問題,怎麼能確保研究出來的東西是正確的呢?如果鏡面上佈滿了灰塵,那麼鏡子就無法如其所如地照出其他東西。骯髒、扭曲的鏡面都不能真實照出其他東西。這就是說,我們對自己的態度就如同一面鏡子,當我們十分清晰地瞭解自己、透徹地了悟自己的時候,這面鏡子就清潔乾淨了,可以真實地照見外部世界了。也許你體會過,當你自己變了,你會發現世界也變了;當你自己悲觀消極時,世界也彷彿在末日的籠罩之下;當你自己的心態晴朗無比時,周圍也都充滿美好。所以,擦亮自己的內心世界是最重要的。 電子書 分享網站
4。態度(4)
自卑或自負
我們不瞭解自己,又想知道自己,便會找參照物來界定自己,透過參照物來知道自己怎麼樣。比如,你比張三漂亮,張三比李四心胸開闊,李四比你有學識等等。參照物不同,結論就完全不同。你可能比這個人強大,可是又比另一個人弱小。比較只是個相對的結果,並不能使我們知道自己到底怎樣,自己到底是誰。
能夠比較的都是外在有形的方面,內在的東西是無法比較的。比如,內心的感覺、感知。你無法將你的平靜感、快樂感和別人相比較。別人只能知道他自己的感受,而你只能知道你自己的。
事物外在的差異和個性化是一種天賦的特質,任一兩樣東西都不會相同,即便是任何兩片雪花、兩片樹葉都不會完全相同。這就是被造物主、上天決定了的,所有事物天生就是差異化的,也就是天生就不具有可比性。因此;相互比較是反自然的,帶來了人類社會的諸多問題。
人的自卑與自負心理就是由於對自己的無知而去相互比較產生出來的。自卑、自負這些負面態度帶來的痛苦都是無知的代價。我們要做的是放棄與別人的比較,任何方面的比較都放棄,而轉向心靈內在去認識真實的自己。
內疚感、罪疚感
通常人們做了錯事的時候,會產生內疚、罪疚感,也就是在內心評價自己有罪、不好。人們覺得內疚、罪疚便與那個所犯的錯誤扯平了;從而逃避面對、修正那個錯誤。所以,內疚感這種負面態度,使得我們不去面對錯誤、改正錯誤。內疚是一種以負面來對待負面,以一種錯誤來代替另一種錯誤的心理過程。當然,也有人犯了錯誤毫無內疚,但也不去改正錯誤,而變得厚顏無恥,這又是另一個可怕的極端。
要小心,有人懂得製造事端讓別人產生內疚,以此來控制、欺壓別人。有一個心理學課程的老師,如果學生沒有聽從他,或者他的課程沒有人來上,他就說出一系列言辭,讓學生感到自己做得太錯了,損失很大,應該後悔,很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這個老師。因而,任何錯誤和弱點都可能被不好的人利用。內疚本就是用自己的“自我”欺壓自己了,而且還會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