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2/4 頁)
西。
穆宗昭陵在大裕山定陵之南。
神宗定陵在小裕山,即康陵之南。
光宗慶陵在西峰之右,獻陵之西北。
嘉宗德陵在雙鎮山,即最東部。
懷宗恩陵在錦屏山,昭陵之南。
有清一代,對明陵優以禮遇,屢加修護,故損毀較少。
十三陵中最有特色者為長陵,也就是明成祖永樂帝之陵,明太祖之陵在南京,稱孝陵,二代惠帝,也就是建文帝的葬處不明,一般推測死於湖北的武當山。
成祖雄才大略,其長陵也是十三陵中最古老而宏偉者。
經陵門,再經陵恩門而至陵恩殿,殿寬達二百二十尺九寸,殿中大抱柱,直徑三尺六寸,高達五丈餘,共柱三十二支。
皆為數千年以上樹齡之大楠木所制,推測系緬甸、雲南一帶所產,以其時之人力物力,運送之艱辛,不難想象。
其殿基之巨石,每方六尺七寸,其重量每方達千萬斤,工程之艱鉅、耗資之浩繁,也令人為之咋舌。
至殿後,入小門,有大理石所造之石桌,逾小橋至寶城,建築甚為高大,彎道左右可以攀登,城上中央有“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石碑,城後圓丘即成祖墓穴,周圍檜柏蒼蒼,青山黛遠。
……………………………………………………………………………………………………………………
第 十九 章
李玉麟和宋泰,在那名花子帶路下,來到筆架山長陵陵門之前。
那花子撮口發出了幾聲鳥鳴也似的哨音。
哨音方落,從兩旁樹林之中竄出兩名中年花子。
那名花子道:“本幫長老,遼東的李少爺到了。”
兩名中年花子忙行大禮。
李玉麟攔住了,道:“兩位大哥辛苦。”
一名黝黑的中年花子道:“不敢,是弟子們的份內事,能為長老效勞,也是弟子們的榮寵。·
李玉麟道:“兩位大哥可曾發現有什麼動靜?”
那黝黑中年花子道:“到目前為止,一點動靜也沒有,也沒再見有新添的被害牲畜屍體。”
“那些被害牲畜屍體,是在什麼地方發現的?”
黝黑中年花子道:“就在這長陵周圍。”
李玉麟當即屏息凝神,竭盡目力,用他那敏銳超人的聽覺及目力,搜查這佔地相當廣大的長陵四周。
幾名“窮家幫”的弟子,都是武林健者,當然知道他在幹什麼,也都屏息靜肅,不敢驚擾。
默查片刻,果然,長陵周圍除了風聲、鳥鳴,以及林木枝葉的簌簌聲之外,別無一點聲息。
他眉鋒微皺,暗自沉吟,心想德瑾格格跟德俊琪母子,深居西山陵寢多年,過慣了不見天日的生活,加以研習“九幽真經”武學,自當心喜陰暗,這座長陵確是絕佳的藏身之處所。
被害牲畜的屍體既在這座長陵周圍發現,她們母子就應該還在附近,至少也離不開“十三陵”這一帶。
當即他道:“幾位請撤回分舵去吧!剩下來的,就是我的事了。”
那黝黑中年花子道:“弟子們怎麼敢杷長老一個人留在這兒——”
李玉麟道:“我已經跟趙分舵主說好了,況且這也是我的本意,幾位還是馬上撤離此地吧!”
黝黑中年花子道:“既是長老堅持,弟子們不敢不敬遵令諭,只是若是分舵主在別處發現有什麼異狀呢?”
李玉麟沉吟了一下,道:“這樣好了,我就在這‘十三陵’一帶,派哪位來知會我一聲就行了。”
既是如此,幾名“窮家幫”“昌平”分舵的弟子也沒再說什麼,當即告辭離去。
望著幾名“窮家幫”弟子奔去不見,李玉麟立即往裡行去。
他一邊往裡走,一邊暗暗默查四周,從“陵恩門”至“陵恩殿”,一路行來,仍然沒察覺任何動靜。
至殿後,入小門,再過小橋到寶城,一直到墓穴之前,依然空蕩寂靜,站在周圍鬱郁蒼蒼的松柏之間,山風過處,濤聲陣陣。
這地方一旦人少,還真有點慄人。
既到墓穴,“長陵”便已到了盡頭,德瑾母子若是仍藏身在此處,那麼,現在在哪兒呢?
李玉麟繞圓丘緩行,一邊默查身周,一邊凝目在圓丘上找尋。
他要看看圓丘上的石塊,有沒有被動過的痕跡。
他堅信,以德瑾母子的習性,這當兒一定是藏在不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