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頁)
簽約之後,大家熱情高漲,思維十分活躍。作家張新奇和曾經做過攝影記者的林剛對《海南紀實》的形式進行了大膽的設想,該設想對於《海南紀實》的發展至關重要。他們企圖把《海南紀實》辦成一個圖文並茂,具有強大視覺衝擊力的刊物。雜誌編輯的陣容相當可觀,都是能寫能編的好手,《芙蓉》編輯出身的女作家蔣子丹更是組稿方面又快又狠的槍手。雜誌在刊號還沒批下來時,就已經被鬧得沸沸揚揚,並有書商聞風而來要包銷刊物,因此大家基本上不用擔心發行的問題。書商的參與,也帶來了許多特別的招數——讓零售刊物的每一個書報攤,都張貼《海南紀實》封面的大幅宣傳畫,這在當時的期刊經銷中還是一個十分新鮮的舉措。
海南公社:白日的夢想(3)
1988年10月,就在《海南紀實》人員尚未聚齊的時候,第一期就出版了,而且創下了發行六十萬冊的紀錄。它以鮮活的版式風格和特別選題以及不易獲得的圖片材料,吸引了廣大的文化消費者,發行量直線飆升,很快就突破百萬冊。有時三個大印刷廠同時開印,才能滿足市場需要。雜誌除了一些“揭秘”、“解密”的熱點稿,還注重對社會問題的深度報道和文化解析,經濟調控、臺灣變局、思想解放、五七年“反右”、“大躍進”、知青運動,等等,都成為專題研討的題材,一開始就展示出“守正出奇”的大氣象,與“拳頭加枕頭”的其他地攤雜誌拉開了足夠的距離。諸多文學界與攝影界名家的參與,更促進了刊物在市場上的轟動,差不多在期刊出版領域裡是一枝獨秀。在雜誌出版的同時,雜誌社所屬的函授學院也開始招生,有兩千多名青年文學愛好者踴躍報名參加。整個事業看起來欣欣向榮,形勢一片大好。
身為主編的韓少功始終工作在第一線,有時還要加班加點為新一期雜誌趕寫時效性較強的稿件,甚至跑印刷廠校對清樣。主編的敬業和勞動股份制以及雜誌的高額利潤激勵了公社成員空前的勞動熱情,他們像瘋子一樣為公社勞動,奔走於北京、長沙、廣州、海口等城市之間。旁人看到公社成員如此賣命,以為是給自己乾的個體戶,聽說是為公家乾的,都大惑不解。為了保證成員的身體健康,公社不得不強制命令:不準加班,必須吃好睡好。週末還組織郊遊活動,到海里去游泳戲浪,到海邊的樹林裡去野餐,讓大家的身心得到必要的放鬆。
在所有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公社開始時的艱苦生活很快改觀。成員們的月收入由最初的二百元成倍翻升,並且還享受電話、新宅、高額保險等集體福利。甚至於,午餐也是透過電話訂購的方式由餐館送來,防暑的水果和各種各樣的飲料充塞冰櫃任由成員各取所需。這在當時條件還很艱苦的海南,是令人豔羨的待遇。
當時,許多書販為了爭取《海南紀實》在某一地區的發行權,提著名煙名酒名茶和各種珍貴禮品和回扣的意思,來找公社成員。但大家均能保持純潔的精神風貌,沒有一個人拿回扣,所有的禮品全都交公,擱在辦公室裡,直到韓主編倡議把它平均分配給各個成員。儘管協議規定成員及其家屬的醫療費可以報銷,但兩年下來報銷醫療費的總和不到一萬元。
雜誌風靡全國的勢頭,讓同人們滿懷憧憬,他們想象著將來事業的拓展和個人生活的燦爛前程,誰都沒有意識到,如此蒸蒸日上的事業沒滿一年就走到盡頭。1989年內地發生大規模的政治風波,有過###經驗的韓少功,儘管對天安門廣場上的熱鬧心存疑慮,處理稿件也十分謹慎,但在年底全國數百家停刊整頓的雜誌名單上,《海南紀實》還是入列其中。
就在韓少功為《海南紀實》忙活的日子裡,老朋友莫應豐身罹癌患,離開了人世。莫應豐一度出仕當官,遷至湖南省文聯的領導,終為官場諸多事務所苦惱,沉湎於白酒開示的意境之中。就在韓少功他們在海南創辦雜誌的同時,這個漢子重新振作,禁菸戒酒,辭掉官職到島上來籌辦農場,決心開闢新的生活疆土,整日騎著單車揮汗如雨地奔走於熱帶陽光下。然而,就在事業剛剛起步的時候,人卻重重地倒下了。在他住院治療期間,韓少功曾到長沙去探望。經過開顱手術和放射治療的他已經面目全非,時常注視著天空喃喃自語,問一句:“然後呢?……然後呢?”相惜多年的朋友最後見面,縱有千言萬語也不能說出聲音,只能默默對視和久久地撫握。莫將自己抄寫的蘇東坡詩句“夜雨對床應有時”送給了韓少功,表達了一種深深的期待和遺憾。面對這位曾經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好漢的夭折,韓痛惜良深,寫下了動情的懷念文章《然後》。文中有這樣的感慨:“豈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