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4 頁)
社會世態和民風習俗的觀察記錄,算是對中國國情和人文水土的調查,會成為關心這方面內容的人的隨喜功德。讀過這本書的人可以看出,韓少功對自然和鄉村生活的價值發現,是以現代城市生活為參照背景的,對這些價值的讚美隱含著對城市現狀的一種批判。在今日的中國,鄉村已經完全屈服於城市的威嚴,在鼻孔朝天的城裡人面前,農民也喪失了對自己身份的自信和對家園的驕傲,鄉野生活和農業勞動被視為一種苦役和懲罰,為眾多的人所忌避。而那些湧進城裡的農民,在水泥、塑膠、鋼鐵組裝起來的世界裡並沒有找到家的歸宿感,無根的生存狀態使虛無和頹廢的病毒得以傳播和蔓延,成為一種精神的瘟疫。韓少功一把鋤頭從泥土裡挖掘出來的硬幣,還是黏附著貧困落後和愚昧的斑駁鏽跡。它們只有在磨去鏽蝕之後,才能閃發出金質的光芒,為更多的人所珍惜和收藏。
從文體上看,《山南水北》寫得輕鬆自如,不修不整,野趣橫生,是韓少功作品中作意成分最少的一部,但它絕非漫不經心的草率之作。作者在文字中其實設有埋伏,謀篇佈局也有些暗地裡的講究,只是少露痕跡罷了。《待宰的馬衝著我流淚》一節標題下一片空白,完全沒有內容文字,這和《暗示》裡《電視劇》一節也只寫了簡短的一句話就收筆一樣,都是作者故意為之。韓少功是一個有故意的作家的情況,在這本書中仍然沒有根本的改變。在已經被解構得只剩下荒謬和虛無的世界,他稱得上是一個執拗的意義探尋者。
這本看起來相當隨意的作品甫一出版便得到評論界的注意,還給作者贏得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的“2006年度傑出作家”獎。同樣出自評論家謝有順之手的授獎辭稱:“韓少功的寫作和返鄉,既是當代中國的文化事件,也是文人理想的個體實踐。他的鄉居生活,不失生命的自得與素樸,而他的文字,卻常常顯露出警覺的表情。他把一個知識分子的生存焦慮,釋放在廣大的山野之間,並用一種簡單的勞動美學,與重大的精神難題較量,為自我求證新的意義。他的文字,也因接通了活躍的感官而變得生機勃勃。出版於2006年度的《山南水北》,作為他退隱生活的實錄,充滿聲音、色彩、味道和世相的生動描述,並洋溢著土地和汗水的新鮮氣息。這種經由五官、四肢、頭腦和心靈共同完成的寫作,不僅是個人生活史的見證,更是身體朝向大地的一次紮根。在這個精神日益掛空的時代,韓少功的努力,為人生、思想的落實探索了新的路徑。”
在獲獎演講中,韓少功提出了重新走入內心的文學訴求:“因為有那麼多真誠的讀者存在,因為有今後幾代乃至幾十代讀者們苛刻的目光投來,我們不能放棄。這種堅持也許意義不在於曾經喧囂一時的‘中國文學走向世界’,而在於文學重新走向內心,走向文明的感動和創造,走向當代人可能的文明再生和精神聖誕。”
與韓少功一家朝夕相處了七年的獅毛狗三毛,沒有等到記錄它生平事蹟的《山南水北》出版,就於2005年冬天在海口無疾而終。已經停止進食的它,似乎意識到大限的來臨,表現出對親人不捨的依戀。最後的時刻,它臥伏在韓少功的一隻布鞋上,在這位人類朋友的撫摸中漸漸歸於寂靜。忍受不了這種寂靜的韓少功一頭衝進衛生間,將水龍頭開到極限,久久不能出來跟客人見面。在那個時刻,他想了許多,還想到:“我將來到另一個世界去的時候,這傢伙也會搖著尾巴,直愣愣地認出我,在那個世界的門口迎接我,結束我們短暫的分手。想到這一點,想到前面的迎候者不但有我的父親,我的母親,還有這樣一對熟悉的眼睛,我就覺得那一天沒什麼可怕。那一天甚至是快活的時光,最終執手相聚的日子。不是嗎?”(《山南水北?三毛的來去》)他和妻子把這位多年的夥伴埋葬在一棵老榕樹下,還把它的相片擴印了幾張。不論是到過他海口家裡還是汨羅家裡的,都可以在牆壁上看到三毛神色蒼茫的遺容。
《山南水北》的封筆,意味著韓少功除了個人家庭隱私之外的絕大部分經驗都轉換成為文字,進入了文化出版。作為一個孜孜不倦的意義追尋者,如果不打算早早結束自己的文學生涯,寫什麼的問題對他來講是一個必須思考的問題。這也許是里爾克詩中所詠歎的那個“嚴重的時刻”。在回答筆者關於將來的提問時,韓少功有所感慨,他說:可惜自己已不再年輕,要不真想到人類一些滴血的刀口上看看。
韓少功本人從不會輕言放棄,他的人生每天都在繼續,他的文學履歷仍在書寫之中,他的身手也還相當矯捷,許多事情都是可以設想的,也是可以期待的,但這本評傳只能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