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得意義的因緣聚合,而語詞一旦獲得意義就有了自己的意志和靈性,反過來改寫人和事物的關係。在小說的跋裡,韓少功表達了他對語詞活生生的感受:“詞是有生命的東西。它們密密繁殖,頻頻蛻變,聚散無常,沉浮不定,有遷移和婚合,有疾病和遺傳,有性格和情感,有興旺有衰竭還有死亡。它們在特定的事實情境裡度過或長或短的生命。一段時間以來,我的筆記本里就捕捉和囚禁了這些詞。我反覆端詳和揣度,審訊和調查,力影象一個偵探,發現隱藏在這些詞後面的故事。”作者對語詞的感覺,近似於農民對禾苗、莊稼的感覺。因此就有了這本關於語詞身世的傳奇之書。它的使命可以說是對語詞在當代生活中的命運的某種救度。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馬橋事件(2)
表面看來,語詞在當代生活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寵幸,用語詞編織起來的媒體和書籍堆滿了公共圖書館和私人生活場所,使人們越來越依賴它們的邏輯來尋找意義。然而,就像家族專制時代的妃子,一旦在君王那裡受寵,就會反身過來干預朝政,語詞作為人與人群交流的工具正日益深入地干預著人們的生活,使我們遠離原始的經驗和感受。特別是在全球化浪潮席捲著的今天,為了把更多的人群納入勢力範圍,擴大流通領地,語詞不斷剔出自身特有的原始的感性內涵,使自己變得越來越抽象、單薄和乏味。就像都市間呼嘯奔駛的公共交通,它們給你帶來快捷的方便,但總不能抵達你家的小院。除了有機內涵的減少所導致的空洞化之外,語詞的不幸和悲哀還集中表現在它對自己出身的遺忘,就像一個農民的兒子進城之後忘了養育自己的土地和母親。語詞的這種不孝把自己置於無源之水的境地,其內在生命的枯竭也就在所難免。今天,語詞聽起來都是沒有自身生長過程的共時性存在,是從生存經驗之外強加或施捨的一種既成的符號系統。《馬橋詞典》的寫作是逆語言發展的歷史的一種努力,某種意義上,它是在抗拒洶湧澎湃的普通化程序帶來的殲滅性暴力,揭示語詞孕育發生和成長的過程,從中來領悟它們被再三剔減的內蘊。而這些被輕易剔出的內蘊包含著的人們對事物至為珍貴的初始領悟。
《馬橋詞典》展示了語詞發生和使用的傳奇過程,讓我們看到的語詞的出生並不是某些詞典編纂者和語言學家在暗室裡構造杜撰的結果,它們的背後隱蔽著許多生動的臉孔、蹊蹺的往事、神秘的意境。它們自然生成的過程是夾帶著怒火和淚水、歡悅和憂思、摯愛和仇怨的生活流。每一個詞都有人的命運起伏和心靈悸動。回溯語詞自然生成的過程,可以幫助人們從語詞概念的現成定義退回到尚未構成之前的經驗中去,領悟存在難以言說的真實。這也就是從有名返回無名的狀態,勘探無中生有的命名過程,其中捲入了種種因緣的聚散。可以說,韓少功所做的工作屬於詞源學的範疇,《馬橋詞典》也可以稱為《馬橋詞源》。它透過對馬橋地方一個個語詞隱秘身世的偵探和解密,瞭解意義是如何被賦予和剝奪的,以及語言與真實之間複雜有趣的關係。顯然,這種努力和他在20世紀80年代的尋根有著承接關係,是一種意義的尋源。尋根更多是尋找一種具有民族氣質和風度的表現方式,尋到語言為止,而尋源卻是要尋找語言背後的隱蔽的東西,讓啞巴說話給聾子聽,去解讀人性和命運的謎團,拓展悟性的空間。《馬橋詞典》不乏感性的表達,但它給閱讀者更多的是心智的啟迪。
《馬橋詞典》是一部相當人性化的詞典,總共收入馬橋人生活中的一百一十五個關鍵詞,馬橋人生活史上的典故被編入其中,成為詞義的註解。透過對眾多語詞個案的考據,我們發現每一個詞都有一個娓娓動聽的故事。於是,一部《馬橋詞典》看起來就像是一本故事的集錦,而它敘中夾議的寫法看起來又讓人有似曾相識之感,讀者不難聯想到中國古典的筆記小品。因此,在新穎的著裝之下,包含著十分傳統的裡料。所以作家王蒙這樣說:“書裡的精彩的故事如此眾多如此沁人心脾或感人肺腑,使我感到與其說是韓書捨棄了故事不如說是集錦了故事,亦即把單線條的故事變成了多線條的故事”,“韓書的結構令我想到《儒林外史》。它把許多各自獨立卻又味道一致的故事編到一起。他的這種小說結構藝術,戰略上是藐視傳統的——戰術上又是重視傳統的,因為他的許多詞條都寫得極富故事性,趣味盎然,富有人間性,煙火氣,不迴避食色性也,乃至帶幾分刺激和懸念。他的小說的形式雖然嚇人,其實蠻好讀的”(《道是詞典還小說》,《讀書》1997年第1期)。不過,與傳統文學中的筆記故事不同,韓少功透過語詞來探視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