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3/4 頁)
聯邦情報局的前身是蓋倫組織。這個組織是由希特勒手下的特務機關頭目蓋倫在美國的支援下建立起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蓋倫帶了大批秘密檔案投靠了美國,受到美國情報機構的賞識。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指令和資助下,蓋倫網羅了一些納粹分子和納粹時期的間諜精英、秘密警察等,建立起了一個情報間諜組織,對外稱“工業品銷售公司”但熟悉內情的人都叫它“蓋倫組織”。後來,蓋倫該輪組織的間諜情報活動規模越來越大,已經難於遮人耳目,特別是由於冷戰的需要,聯邦德國政府於1956年接管它,並將其改為聯邦情報局,仍然由蓋倫擔任局長,直接由總理府管轄。聯邦情報局是聯邦德國在冷戰時期東西方間諜戰中的主要工具。
1990年兩德實現統一後,原聯邦德國的聯邦情報局成為整個德國的情報機關。隨著冷戰的結束,聯邦情報局一些傳統的戰略目標已經消失,同時又出現了諸多新的挑戰。面對這些新的形勢,聯邦情報局對其方針、任務進行了一些新的調整,提出了新任務、確定了新重點,除了獨聯體和東歐之外,更把近東和北非、第三世界各國和地區作為關注的重點。根據這一總的戰略目標,德國當局重點調整加強聯邦情報局。該局現有人員7000人,財政預算為8億馬克,是歐洲國家中財大氣粗的間諜機構。聯邦情報局的總部設在慕尼黑市郊的普拉赫,在世界各地都有其派出機構和諜報組織。
二戰後的德國(聯邦)間諜組織(2)
聯邦情報局下設:
情報司,專門負責蒐集國外情報,並將彙集的情報鑑別後送有關部門。此外,該司還向國外派遣人員和向聯邦德國的各駐外機構派遣具有公開身份的諜報人員。它設有軍事處、政治處、經濟處等;
技術司,負責無線電監聽、廣播監聽等,設有無線電監聽業務處、無線電廣播監聽處、電子處等;
調研工作司,負責情報整理和綜合分析及公開資料研究,其主要人員是軍事、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專家。他們將處理過的情報分別送往總理辦公廳、議會、外交部、國防部和其他有關部門。重大問題則由局長親自向聯邦總理彙報。該司下設軍事處、政治處、經濟處、軍火出、技術處、公開情報蒐集處等等。
聯邦軍事情報局
聯邦軍事情報局,也叫軍事反間諜局、國防部情報局或武裝力量指揮參謀部第二局,是聯邦德國最高軍事情報和反間諜機關,簡稱MAD。
聯邦軍事情報局的主要任務是彙集各種渠道獲得的以軍事為主的情報,加以分析、研究和鑑定;保衛聯邦國防軍的安全,防範外國情報機關對聯邦德國國防軍的安全構成的威脅;實施對駐外武官的領導和指揮,並負責審查約2萬名接觸機密檔案的人的可靠性。它名義上不搞軍隊以外的情報工作,實際上其工作範圍卻遠遠超出了軍隊。
聯邦軍事情報局總部設在科隆,在國內六個軍區內設有分局。總部內設七個處,另有一所國防軍情報學校。
聯邦軍事情報局的工作效率在聯邦德國的各情報機關中佔據首位,僅1991年一年之內,就破獲了諜報案件等1200多起。該局現有工作人員2500人左右。
聯邦憲法保衛局
聯邦憲法保衛局是根據聯邦憲法設定的反間諜和反恐怖主義活動的機關,故名聯邦憲法保衛局,簡稱BFV。
聯邦憲法保衛局建立於1950年9月,隸屬於聯邦內政治部。該局的主要任務是蒐集和分析涉及國家安全的情報,偵破間諜案件,對安全和國防等重工業要害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審查,偵察國內的間諜特務、顛覆破壞、暗殺等危害國家憲法的活動,並參與各種保密制度和措施等,監視外國秘密情報機關和外國激進團體在聯邦德國的活動,同時還負責國外安全保衛工作。恐怖活動和新納粹活動的威脅增加後,該具有增加了這方面的國外防衛任務。
1990年10月30日德國統一後,特別是由於東歐的鉅變,使得聯邦憲法保衛局把原來用於對付東歐和蘇聯的力量轉移到對付恐怖主義組織、有組織犯罪集團、販毒以及被禁止的技術出口等方面來。
聯邦憲法保衛局總部設在科隆市郊的艾倫費爾德。在各州都設有分局,各州的分局歸州內政部管轄。總部下設八個處。
聯邦憲法保衛局在原東德所設的五個州里也設了州憲法保衛局,每個局下設五個處:行政處、專業問題中心處、蒐集處、分析利用處和反間諜處。每個局約有150~200名工作人員。
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