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非常親切,自然,在曉泉幼小的心田栽進了流行音樂的種子。1983年,曉泉去南斯拉夫參加世界兒童藝術節,住在風景如畫的亞得利亞海岸。整整一個月的時間,他有空就去住地傾聽一支5人組合的流行樂隊的演出,那種影響力在當時的國內是無法獲得的。有一天,他在海岸散步,遠遠地傳來一陣天使般的無伴奏合唱,非常諧和,全是十三和絃和十一和絃,太棒了。走近一看,全是一些非專業的人員,是酒店的經理和服務員在工作之餘即興演唱的。原來好聽的歌曲可以在自然中流露。此情此景,大大地影響了曉泉後來的音樂創作。
說到創作,馮曉泉非常感謝臺灣的音樂人陳星國。
曉泉的唱歌始於86年。1988年,曉泉開始寫歌,當時他創作的風格受歐美音樂的影響非常大,臺灣的陳先生聽了他創作的歌曲後,對他說:“你的這類風格是寫不過我們的。我們對歐美音樂接觸得比大陸早,吃得透,而且,裝置比你們強,所以,你不能這麼寫。”但是,陳先生對其中的三絃和嗩吶的伴奏大為讚賞,說這才是他們缺少的。這番話對曉泉帶來了強大的衝擊力。曉泉說:“我這才明白什麼是屬於我自己的東西。”
馮曉泉喜歡傳統文化的魅力,喜歡唐詩宋詞,喜歡爬山旅遊。在旅途中,遊歷于山水之間,尋覓古人的蹤跡,感嘆“山還在,人已去”,只有“菊花香滿樓”的幽情。89年,他創作了《中華民謠》,並逐步修改,完善了兩年。
這首歌為馮曉泉帶來了極大的聲譽。94年,《中華民謠》榮獲“第六屆(通業杯)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作品一等獎。95年再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95十大金曲”,並於同年獲北京音樂臺“中國歌曲排行榜”金曲獎。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睡在德國的第一天凌晨,我卻醒著(21)
馮曉泉說:“《中華民謠》是一種很宏觀的東西,儘管有人喜歡,也有人因不瞭解而反對,但它確實融合了我當時近20年人生的體會。”
95年5月,馮曉泉開始製作專輯《遙遠的城鎮遙遠的人》,並擔任全部音樂創作和演唱。馮曉泉在音樂中,糅合了許多民族的素材,而且旋律非常強,是發自內心自然的流露,他在演唱中還巧妙地運用了民族樂器的奏法。聽他的歌,畫面感特別強,會給聽者留一個空間,讓人們想象和思考。
“民族的東西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永遠也挖不完,就看你怎麼去用。”他說,“我在創作時,音樂的旋律是招之不來,揮之不去。是流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
他的《等到花開的那一天》是在獲知《中華民謠》獲獎之時,興奮之餘寫出來的,因為他真的等到了花開的那一天。過去的種種艱辛和不快都隨之煙消雲散。
《是不是我真的錯了》構思了半年,有一天,在雍和宮的大街上,突然來了靈感,他就蹲在馬路邊寫下了這首歌的旋律;
《鄉愁》在創作中,曉泉一直找不到動機,有一次在母校幽靜的小石橋上,眼前閃過11歲時的情景,一種懷舊的心情油然而生,譜出了這首能讓人引起共鳴的歌曲……
曉泉說:“我的創作風格並不侷限。有時是清純的,有時是成熟的;有憂傷的,也有孤獨的。作為我來說,真正成熟的東西,將會在三十歲以後。”
“現在的流行樂壇是一個篩子,今後留下的將會是歷經時間考驗的,有深厚功底和藝術價值的東西。”
最近,馮曉泉剛剛為一部20集的輕喜劇《好戲連臺》配完曲。他在創作中,運用了一些西北音樂的素材,並主唱主題歌。他說:“創作歌曲不能太地域化,否則,觀眾的層面將會減少。”對這次創作,馮曉泉最大的遺憾便是因時間所迫,沒有到拍攝現場陝西米脂去感受一下古樸的民俗民風。不過,西安的兵馬俑、碑林、古城牆、大雁塔再次把馮曉泉帶入了《中華民謠》的氛圍中。
對於今後,馮曉泉表示除了做音樂外,還想噹噹影視人。前不久,他在電視劇《城市B面》的第7集中,客串了男主角。問他演得如何,他“哈哈”一笑,“感覺很好”。
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風雨後/醉人的笑容你有沒有/大雁飛過菊花插滿頭……
馮曉泉,一個早熟的男孩。
1995年12月13日
“在馮曉泉那兒又認識了很多人,包括李剛,他現在是主持人。有一次和李剛聊天,他覺得我有很多想法,還邀請我上節目呢,但一直沒有兌現。最近我還跟他說,十年前答應的事現在還沒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