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頁)
弊櫻�翟諤�薜辛耍�蠢吹叩購詘滓丫�閃恕睹魘貳凡豢苫蛉鋇男鶚路綹瘛�焓略�頡⑺嘉�骯擼��蹬躋桓鋈司禿沒八稻。�吶率腔蜒裕���岬鴕桓鋈司突凳倫骶��吶旅鋁肆夾模��
--------------------------------
'1'【《三朝遼事實錄》卷十一孫老師曰:“至九月初六日山民被陷。此一事,臣從七月間於督臣議於檀,督臣許為臣諭密出兵三千防東西之患,臣更欲從眾議以兵屯寧遠,稍近迎之以為依,而竟不能得。今接之無多,忽為所陷,此中關係甚大、甚遠。”】
'2'【《明熹宗實錄》卷二十七】
'3'【《明熹宗實錄》卷二十七】
'4'【《三朝遼事實錄》卷九王在晉題救遼民疏:“臣惟山海一關習逃之卒,心如不椗之舟……又問其何以往救,曰山高不能即下,須得官兵拒虜方可策應。夫以四十里之山四圍接引,非得數萬人不可,關門防守未定,大兵何可輕發”】
'5'【《三朝遼事實錄》卷九王在晉題救遼民疏:“臣惟山海一關習逃之卒,心如不椗之舟……遼民之不可存,身無甲冑,坐無鞍馬,不可為兵。左手□妻,右手□子,不能遠遁……無已則惟有使之潛遁,我以兵船接濟安頓於覺華島”】
'6'【《三朝遼事實錄》卷十王在晉題:“臣之為遼人封事屢上,筆枯而穎廢矣……眾不肯就,驀地赴關求救。臣一而發水兵一千三百名著遊擊金冠統領赴覺華島防守發船接應……俟天寒冰結奴騎可驅,兵船難渡,或暫移於寧前之間。蓋覺華島去寧遠城二十里,凍則履海如平地,非遠洋巨浸之可擬也。島無薪無水不能容多人,且人多船少難於接濟。臣又檄朱梅、周守廉等撥發哨兵暨勇健家丁,以夷人為引路護導前行,留駐前屯安頓。挑選精壯訓練為兵,存留老弱撥田使種。”】
'7'【《督師紀略》卷二“遊擊魯之甲以米三千、布二萬、綿一萬往迎陷虜回者,使居前屯。其人可六千,即十三山義民也,乘雨逃出。公閱關時聞,而促在晉往迎之。在晉檄通判吳士科以舟船泊筆架山迎之。”】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三章 老天有眼負負得正
有時候確實有這種情況,那就是事情一旦作得太絕了,也會有不好的,畢竟世上還有物極必反這一說,而此次“黑王行動”最後搞成真相大白就是個活生生的範例。
剛才出來給王經略作證的茅元儀,其實是孫閣老如假包換的死黨,他的《督師紀略》裡凡是一提到孫大人,雖然不一定要起身立正,但也都是以“公”尊稱的,而他寫《督師紀略》也是為了要吹捧孫老師,就連他為王經略澄清冤情的這段也不例外。
在茅元儀的敘述王經略救了六千人回來的事件中,孫老師其實也露了一臉,就是茅元儀所謂的“公閱關時聞,而促在晉往迎之”,這樣的描述十分值得玩味,因為照常理來說,孫老師在山海關,若是知道了情況,敦促一下王經略是可能的,但是茅元儀這樣說,或許會使人以為,王經略派船去接應遼民,是孫閣老的意思。如果茅元儀的說辭被讀者這樣理解了,那王同學去救遼民就由主動變成被動了,於是接回六千多山民的成果,就可以歸於孫老師名下了,所以茅元儀這一筆顯然是精心為孫老師安排的。由此可見,茅元儀同學所著的《督師紀略》和清修《明史》一樣都是“捧孫黑王”的套路。
然而,孫老師卻向來都還比較坦誠的,他在奏章裡明確指出,以水師去接遼民是王經略一早就安排下的,而覺華島上的一千五百水師,也是在他到關之前就已經派出去了'1',這樣一來茅元儀的煞費苦心就落空了。
不過,茅元儀可能沒想到的是,就他在落空的同時,還捅下了個大簍子,因為他提到了一個重要資訊,那就是孫老師聽說十三山這個事情之時(公閱關時聞),被救遼民已經達到六千人了(其人可六千),而且是王經略用水師接回來的(在晉檄通判吳士科以舟船泊筆架山迎之)。
因此,《明史》裡提到的,從十三山站脫困的絕大部分遼民(六千),都是王在晉用舟船救回來的,從而證實了,孫老師的那個餿主意,完全不起作用,而《明史》也撒了彌天大謊。
這可真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啊,茅同學巧言令色的想給他們家孫老師撈一票,可到最後不僅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反倒留下了罪證,讓孫老師吃了悶個虧,還證偽了《明史》,而王經略卻得以沉冤昭雪。
可以說茅同學這次弄巧成拙的說漏了嘴,不僅救了王經略,而且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