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鄭�辛�儔���形灝儔�擔�辛�蚵碣�q劊�洩傺妹襠嵛逋蠐釁媯�鋅�灼饜禱鷚┕�赴儆嗤頡F涔儔�吞鏤邇в嗲輳�僂鴕�皇�逋蠐釁媯瑝c錢利銀三萬四千有奇,採青省餉部銀十八萬。”】
'4'【《崇禎長編》卷十三壬午兵部尚書王在晉言,天啟二年,廣寧攻陷,廷推經畧,舉臣以往。眾議關前歡喜嶺高於城樓,賊至必憑高俯擊,乃卜地於八裡鋪築外城,收歡喜嶺於內,鎖三道關於前……而樞輔孫承宗至,則謂八里鋪太近,當築寧遠、窟窿山,其規畫在關門二百里外,而迄今無一磚一石之堆積也,兩議俱罷。而督師王之臣去年議,築芝麻灣去城十九里,折衷地面,亦祖臣之初說耳。樞輔還朝,改臣南樞,馬世龍登壇授劍,率意冥行,變亂成法,兵無不虛,餉無不耗,將無不貪。臣初議止用兵六萬、馬萬匹,欲清舊遼餉以飬民,乃忽議添兵十四萬、馬數萬,遂竭海內之力以供餉,功既無成,財復大匱。柳河之敗,止存兵五萬八千,即如樞輔疏以十二萬,此六萬二千之兵歸於何有?非失機陷陣,則虛藉掛糧,世龍百喙,何能自觧也?】
'5'【《崇禎長編》卷十三】
'6'【《三朝遼事實錄》卷十】
第七章 牛逼的另類拓展法
既然當初規劃的是一道邊牆,可為什麼最後成了一座要塞呢?應該說導致這樣結果的直接原因,是孫老師修邊牆的方式比較另類。在孫老師的奏章裡,眾人反對修築寧遠的理由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路太遠了,運輸材料比較費勁(工料不能遠及);另一個是敵人突襲無法抵禦(大寇來襲未有能應者)'1'。
這兩點在常人眼裡幾乎是不可逾越的,因為基本上是個死結,工料不能搬遠了,人又不敢去遠了,怎麼修?可這在孫大人,那裡根本就不算一回事兒,孫大人馬上就拿出了個辦法,把這兩個問題同時解決了。孫老師的法子說來也不復雜,你不是怕走遠了不安全,工料又不好搬嗎?那就別搬那麼遠,就近修個城堡,如果敵人來了,馬上退回山海關,如果敵人不來,你就繼續修,修好了第一座,就開始修第二座,只要修把這200里路上的城池、臺、堡都修完了,那事情就好辦了,修寧遠,那還不是分分鐘的事情?
也虧孫老師想得出來這麼NB的辦法,這哪裡是不把問題當一回事兒,這簡直是不把國家當一回事兒,不把黎民百姓的血汗當一回事兒!
孫老師的這種作業方式可以概括為“步步填實”。天啟三年閏十月,孫老師向天啟陳述了他作業的進展情況,曰:
“前撫臣實與臣同議守寧遠,而後先遠近未悉,遂見為虛恢。今關以外為名城者五,俱已填實,為內堡者七,已填實其五,為邊堡者十有七,亦已填實其半,再為料理,便可圖修築於遠。”'2'
孫老師的成績單顯示,他為了修寧遠的前期工程基本竣工了,城堡修了二十有餘(5城+7內堡+外堡),但這個數字離他自鳴得意的“四十七城堡”還差了一半多,剩下一半應該是寧遠至錦州再到右屯的路上所修。
孫老師的這個策略,問題是解決了一些,可銀子卻是沒少花了,也難怪就在四個月前,方有度會上疏,痛斥他的禍國方略,上病國家、下厲人民。孫老師當時一聽,也覺得是個問題,於是就隨手寫了份檢查,總結了自己的折騰一年多的弊端,曰:
“凡客兵利速戰,主兵利久守。今關城聚秦晉川梁燕趙之眾,盡耗客兵。亡論糧料不繼其即繼也,不逋不譁而坐食,使自坐困。蓋以速戰之備為久守之謀,欲進則不足,久守則必變,故議兵必在土著。”'3'
孫閣老這番言辭初聽起來還是解氣的,他說如今山海關聚集了全國各地的兵(秦晉川梁燕趙之眾),都可以開全運會了,而這麼些兵也確實很難養,就算他們不鬧事兒,但也必須給吃給喝啊,而現在給養供應困難,時間一長那肯定是要亂的,反正現在進攻也沒有勝算,不如改進攻為防守算了。另外,把這些吃貨都遣散了,就地取材來搞點集訓,興許還能節省些銀子。
其實,孫老師從“速戰之備”到“久守之謀”的認識轉變也應算是一個不小的進步,而轉“客兵”為“主兵”的思路也可以說是在思考問題了,方大人若是看到這一段,準能感慨一番,說自己的摺子沒白上,這孫大人也是明事理的,為人也豁達啊,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不過,如果把這份奏章繼續往下念,估計方大人就又得皺眉頭了,因為事情又不對了,這孫老師雖然貌似認識到了問題,可是提出的解決之道卻依然是老路子——修,繼續往前修,不修寧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