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如果偶爾手心腳掌出汗,尤其是在公共場合,這多半是精神緊張造成的,調整一下心態就可以了;如果手腳常年多汗,說明脾胃功能有些失調;如果腳汗特別臭的話,這說明體內溼氣很重。
有個小夥子患了脾腫大,希望保守治療,他來找我的時候,順便問有沒有辦法治腳臭,並說起“臭腳”帶給自己的麻煩。小夥子原本人緣不錯,經常被同事和朋友約去做客,但他就是不去,任憑別人怎麼勸說都不去,慢慢地大夥都說他“獨”,關係也開始疏遠了。其實,小夥子有難言之隱,就是腳臭。上了一天班回家,鞋子一脫,房間裡就全是腳臭味兒。所以,他不好意思去朋友家做客,進門得換拖鞋,那豈不是尷尬!
我跟小夥子說這個毛病和他的脾腫大有關係。中醫上講“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脾腫大是因為脾臟積溼,而脾臟積溼也會引起多汗。脾溼熱的時候,人會出又黃又臭的汗,這就是“汗臭腳”的由來。知道脾的“脾氣”了,這病就好治了。我給他開了清熱祛溼的藥,囑咐他每晚都用熱水或者明礬水泡泡腳,明礬具有收斂作用,可以燥溼止癢。還要他多吃扁豆,扁豆可以健脾祛溼。
有些土辦法治療腳臭的效果也不錯,比如,把土黴素藥片壓碎成末,抹在腳趾縫裡,一定程度上能夠防止出汗和腳臭。這是因為土黴素有收斂、祛溼作用,很多人都知道土黴素吃多了容易便秘,就是這個原因。
十二、手腳冰冷,不可盲目溫補
秋冬季節,有人總覺得手足不溫、四肢冰冷,晚上更為嚴重,往往睡到大半夜,手腳還是暖和不過來。這種症狀在女性身上更為多見,有一種說法:每四個女性中就有一個患有手足冰冷症。嚴格說來,手足冰冷不是病,只是一種症狀,只要合理調養就能得以改善。但手足冰冷又是許多系統疾病的徵兆,不可小視。
西醫認為,手足冰冷是血管調節功能出現障礙引起的一種症狀。秋冬季節氣候多變,天氣寒冷時人的血管就會收縮,血液回流能力就會減弱,手腳特別是指尖部分的血液迴圈不暢,因而出現手足冰冷。此外,精神緊張、勞累和內分泌失調也會引發血管調節功能障礙。所以,西醫認為手腳冰冷是血液迴圈系統疾病的徵兆,比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閉塞性動脈硬化症、雷諾氏病、心血管疾病等。
中醫對手足冰冷症的認識比較全面,並有其獨特的見解和治療方法。中醫稱手足冰冷症為“厥逆”,病因是人體內的陰陽兩氣不能相接。在中醫看來,陽受氣於四肢,陰受氣於五髒,陰陽之氣相貫,如環無端;倘若陰陽二氣不能順接,就會造成“厥”,症狀就是手足冰冷。
造成陰陽二氣不相接的原因有很多,因此厥逆也有很多型別:可以是正氣不足、氣血兩虛、感受寒邪之後的“寒厥”;可以是邪熱過盛、津液受傷導致的“熱厥”;還有痰溼阻滯、胸陽不能宣發的“痰厥”;以及心情煩躁、氣機失調、陰陽之氣不相接的“燥厥”,等等。
除了手足冰冷這一共通性外,各種厥症在外部表象上有很大差別,療法當然也有異。所以,不要認為手腳冰冷的人一定全都是陽虛,也不要盲目溫補大補。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並不把手足冰冷當做病症,只是採用民間流傳的一些調養之方,像泡腳、食療、老醋泡薑片等。這些大都是溫補之方,針對的也是陽虛體質和寒厥,儘管有些情況下(對症)這也會奏效。但如果遇到熱厥、燥厥等其他型別,溫補之方不僅不會有效果,還會使病情加重。
幾年前來了一個病人,三十多歲,已婚,患的就是手足冰冷的怪症。她告訴我,每年冬季都會四肢發冷,穿多少衣服都沒有用,找別的醫生看過,服用了很多大溫大補的中醫,但都沒有效果,反而更加嚴重了。我問她:“病發時有什麼症狀?”她說:“經常感覺口乾、口臭,牙齦浮腫,有時候會便秘。”我又問:“是不是平時愛吃辛辣油炸食物,還動不動就發脾氣?”她說:“我是四川人,愛吃辣。我這人脾氣不太好,最近又特別煩躁。”
這就對了。這位女病人是因為熱邪過盛引起的厥症,誤服了溫補之藥,使病情加重。要想治療厥症須先清內熱,才能進補。我為她開了清熱之方。經過一個月的調理,她四肢就不再冰冷了。
還有一種特殊的症狀,患者雖然手足冰冷,身上卻有灼熱感。這在中醫上叫做“陽盛格陰”(真熱假寒)。《傷寒論》中早有記述:“少陰病,下到清谷,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