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瀋陽之後,戴梓被迫靠賣字畫度日,艱難地生活了30多年,“常冬夜擁敗絮臥冷炕,凌晨蹋冰入山拾榛子以療飢”。四十三年,因窮困病死。
師夷之長的徐光啟
師夷之長的徐光啟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生於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法華匯(今上海市,為了紀念徐光啟而改名為徐家彙)一個小商人的家裡。
萬曆三十二年(1604)徐光啟考中進士,開始步入仕途。徐光啟20歲時中秀才,36歲中舉人,考中進士時已是43歲,為科舉功名共用去了23年時間。
大約是在萬曆二十一年(1593),徐光啟受聘去韶州任教,二年後又轉移至潯州。徐光啟在韶州見到了傳教士郭居靜()。這是徐光啟與傳教士的第一次接觸。
在郭居靜那兒,他第一次見到一幅世界地圖,知道在中國之外竟有那麼大的一個世界;又第一次聽說地球是圓的,有個叫麥哲倫的西洋人乘船繞地球環行了一週;還第一次聽說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製造了天文望遠鏡,能清楚地觀測天上星體的執行。所有這些,對他來說,都是聞所未聞的新鮮事。從此,他又開始接觸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學,知識更加豐富了。
萬曆二十五年(1597),徐光啟由廣西入京應試,本已落選,但卻被主考官焦竑(1540—1620)於落第卷中檢出並拔置為第一名。現在看來,徐、焦二人都主張文章學問應該“益於德,利於行,濟於事”,或許在經世致用思想上的一致,徐光啟才被焦竑賞識並被拔置第一的。但不久焦竑被劾丟官,轉年徐光啟參加會試也未能考中進士。他便又回到家鄉課館教書。
在同郭居靜交往的時候,徐光啟聽說到中國來傳教的耶穌會會長利瑪竇精通西洋的自然科學,就到處打聽他的下落,想當面向他請教。1600年,他得到了利瑪竇正在南京傳教的訊息,即專程前往南京拜訪。
利瑪竇是義大利人,原名叫瑪太奧&;#8226;利奇(Matteo Ricci; 1552…1610)。他從小勤奮好學,對數學、物理學、天文學、醫學都很有造詣,而且擅長製作鐘錶、日晷(gui鬼,日晷是古代一種測定時間的儀器),善於繪製地圖和雕刻。三十歲從神學院畢業,利瑪竇被耶穌會派到中國來傳教。他為了便於同中國人交往,刻苦學習中國的語言、文字和古代文化,換上中國的服裝,按照中國的禮節和風俗習慣進行活動,還為自己取了利瑪竇這樣一箇中國名字。
徐光啟見到利瑪竇,對他表示了仰慕之情,希望向他學習西方的自然科學。利瑪竇看他是個讀書人,也想向他學習中國古代的文化典籍,並熱衷發展他為天主教徒,就同他交談起來。他們從天文談到地理,又談到中國和西方的數學。臨別的時候,利瑪竇對徐光啟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的請求未置可否,卻送給他兩本宣傳天主教的小冊子。一本是《馬可福音》,講的是耶穌的故事,另一本是《天主實義》,是利瑪竇用中文寫的解釋天主教義的書。(1603)萬曆三十一年。 經過三年的考慮,徐光啟在南京接受洗禮,全家加入了天主教。
利瑪竇在同徐光啟見面的第二年,也來到了北京。他嚮明神宗貢獻禮品,得到明神宗的批准,在宣武門外接了一處住宅,長期留居下來,進行傳教活動。徐光啟在公餘之暇,常常去拜訪利瑪竇,彼此慢慢熟悉了,開始建立起較深的友誼。
1606年,徐光啟再次請求利瑪竇傳授西方的科學知識,利瑪竇爽快地答應了。他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的著作《原本》做教材,對徐光啟講授西方的數學理論。利瑪竇每兩天講授一次,徐光啟總是準時到達。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徐光啟完全弄懂了歐幾里得這部著作的內容,深深地為它的基本理論和邏輯推理所折服,認為這些正是我國古代數學的不足之處。於是,徐光啟建議利瑪竇同他合作,一起把它譯成中文。開始,利瑪竇對這個建議頗感猶豫,因為歐幾里得的這部著作是用拉丁文寫的,拉丁文和中文語法不同,詞彙也很不一樣,書裡的許多數學專業名詞在中文裡都沒有相應的現成詞彙。要譯得準確、流暢而又通俗易懂,是很不容易的。早先曾有一個姓蔣的舉人同利瑪竇合作試譯過,就因為這個緣故而不得不半途而廢。但徐光啟認為只要肯下功夫,總是可以譯成的。在他的一再勸說下,利瑪竇也就同意了。
從1606年的冬天開始,開始了緊張的翻譯工作。先由利瑪竇用中文逐字逐句地口頭翻譯,再由徐光啟草錄下來。譯完一段,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