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2/4 頁)
元軍將士被火焰追上,捲進煙塵中,身上的皮甲成了奪命陷阱,呼啦拉,火苗竄起老高。幾個探馬赤軍嚎叫著從火堆中衝出來,衝向倒塌的城牆,沒等靠近,就被爭著出城的其他士兵用刀砍倒,身上的餘火被自己的血澆滅,發出刺鼻的腥臭味。
整個城市都燃燒起,烈焰翻卷著,烤得天空一片血紅。
宋景炎三年六月,索都還攻潮州。宋知州馬發城守益備。索多塞塹填壕,造雲梯、鵝車,日夜急攻,發潛遣人焚之。凡相拒二十餘日,城牆為回回炮所毀。索都下令屠城,及午,天忽降烈火,軍士死傷無算。
後人修著的《續資治通鑑》如是記載。抱著個人的觀點,史官刻意忽略了當時流傳的傷亡數字。留在潮州城沒有成功突圍的百姓七萬餘人死於火海中,或者北元士兵的屠刀下。而元軍,也有兩千多人在火災爆發時來不及逃走而被燒死,近萬人受傷。
史書沒有記載,到底是元軍屠城時四下放火引發了潮州城的這場天災,還是守將馬發刻意縱火,與攻入城中的元軍同歸於盡。
這場烈火帶來的震撼也遠遠不是傷亡了多少軍民可描述。事後,索都繼續東進,遭到了地方武裝前所未有的激烈抵抗,很多山寨都戰鬥到了最後一人。而他的屠城政策的效果越來越差,個別城市降而復叛,叛而復降,折騰得北元大軍來回奔波。
比歷史更精彩的是後世的評論,談及這段血與火的歷史,一些傳統的史家自然對馬發這種抵抗到底的行為給予了很多讚譽,認為他們最後與城俱殉的壯舉,極大鼓舞了當時的抵抗力量,展示大宋帝國除了柔弱與繁榮外,血性的一面。而一些新潮的學者,則認為明知道守不住卻依然選擇堅守,是對百姓不負責任的做法,在此案中,馬發比索都罪孽還大。
當然,這還不是最有特色的觀點。最有特色的觀點出自一個沒讀過幾天書卻自視才華橫溢的年青人筆下,他比較了元軍在江南的百餘次屠城行為和潮州大火的一些歷史記錄得出一個結論,是馬發的抵抗,才引發了索都的屠城。而知州馬發是個沽名吊譽的偽君子,他為了成就自己的忠義之名,不惜在城中放火,讓幾萬百姓給自己殉葬。雖然這個觀點和“強姦案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受害人的抵抗激發了嫌疑人的獸慾”的說法一樣,不值得一駁。但了這個觀點的人,卻的的確確為自己博得了極大聲名。
潮州大火的第二天夜裡,一支艦隊沿韓水逆流趕到,趁夜再次襲擊了北元水營,讓索都麾下的這支內陸水軍遭受到了滅頂之災。一百多艘船被焚燬,三千多人陣亡。
“方將軍,你打算去哪?”站在甲板上,透過望遠鏡看著餘燼剛熄的潮州城,破虜軍水師統領杜滸對自己身邊的將軍低聲問道。
這麼大的火,城中肯定不會再有一個活人,回潮州已經沒有意義。而像方勝這種年青並有才華的將領,正式自己麾下由海盜組成的水師所缺乏的。
“先去上游找個地方避一避,然後回潮州”方勝紅著眼睛回答。他與杜滸在汕頭相遇,安頓好了船中蒙童後,星夜趕回潮州增援,沒想到還是晚了一步。憤怒的杜滸率領一群海盜消滅了索都麾下的水上力量,但元軍的血,換不回潮州城的。
“小心些,索都的隊伍沒走遠”杜滸有些失望,但很快放下了拉攏的念頭。他理解此時方勝的心情,家園雖然已經被焚燬,但那畢竟是他們戰鬥過的土地。“蒙古人的報復心極重,他們在水戰中吃了虧,陸上一定會想辦法找回來!”
“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方勝咬著牙回答,帶著自己的百餘弟兄走下杜滸的座艦,踏上破虜軍為他們準備的小舟,慢慢划向冒著黑煙的斷壁殘桓。
索都麾下還沒完全撤走,蒙古人的斥候就在河岸上不遠處馳騁,但方勝對此視而不見。潮州城沒了,他們這些倖存者已經比同伴多活了很多天,剩下的生活,就是復仇與戰鬥。
“方將軍,等等,我們一同去潮州!”杜滸的艦隊從後邊又追了上來,緩緩護衛在方勝左右。失去水上力量的元軍湧到岸邊,沿著沙灘徒勞地向艦隊發射火箭。被江風一吹,火箭沒等達到射程,紛紛落入水裡。
“把咱們的寶貝推上來,給韃子嚐嚐鮮!”海盜船長龍鷹大聲命令。這支由少量破虜軍和大量海盜組成的艦隊組織有些混亂。杜滸帶隊時間短,還沒在軍中樹立絕對的權威。
炮手們看看杜滸,用目光向他請示是否執行龍鷹的命令。
回答他們的是一個寬厚的笑臉。經歷過一次生死,杜滸的心胸比原來開闊得多,點點頭,低聲命令道:“三連射,儘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