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與永恆的時間拔河。人世間最深刻的悲哀,其實不是別的,而是這一次次被證明著的永恆的不可戰勝。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一個個輝煌的朝代都在歷史的長河中永久地沉沒了。只有無情的江山見證著他們的興亡。盧梭曾經說:“如果斯巴達和羅馬都滅亡了,那末,還有什麼國家能夠希望亙古長存呢?”
與永恆拔河(2)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這是清醒,也是悲歌。據觀測,日落的整個過程,即由銜山到全然沉入地表,需要三分鐘。但是,日出卻遠比日落緩慢。新生的太陽從露出一絲紅線直至完全跳出地表,大約需要五分鐘。世界上的事物,從速度上來說,總是衰落勝於崛起。然而,又有誰會在意這個時間上的微小差距呢?又有誰會去體味這個微小差距背後的人世悲傷呢?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面對永恆,還是讓我們謙虛地接受盧梭的告誡吧:“為了能夠成功,就不要去嘗試不可能的事,也不要自詡能賦予人類的作品以人類的事物所不允許的堅固性。”
人應效法水的智慧(1)
竹枝詞/劉禹錫
瞿塘嘈嘈十二灘, 人言道路古來難。
長恨人心不如水, 等閒平地起波瀾。
竹枝詞,是巴渝一帶的民間歌謠。公元822年至824年,劉禹錫在夔州任刺史時,曾經依照這種歌謠的曲調創作了《竹枝詞九首並序》、《竹枝詞二首》,共11首竹枝詞。這些竹枝詞汲取巴人竹枝歌舞的精華,情韻豐贍,音調和美,言淺意深,在中唐詩壇上別開生面、大放異彩,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劉禹錫也被人們公認為竹枝詞的開山鼻祖。
劉禹錫最著名、流傳也最廣的竹枝詞是下面的這一首: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後面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本文所要分析的是另外一篇。在這篇竹枝詞裡,作者提出了一個重要的人生命題:人心如水。
瞿塘嘈嘈十二灘, 人言道路古來難。
長恨人心不如水, 等閒平地起波瀾。
瞿塘峽為長江三峽之一,礁多灘險,水流湍急,自古就有“瞿塘天下險”之說。“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古來道路難。”在一片轟然的聲響中,那數之不盡的險灘暗礁,整個地把瞿塘峽險峻的形勢烘托出來了。
面對驚濤拍岸的江水、險阻重重的瞿塘峽,詩人不禁浮想聯翩:“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這讓人想起李白的詩:“物苦不知足,登隴又望蜀。人心若波瀾,世路有屈曲。”瞿塘之險,險就險在江中的石灘;人心之險,險就險在人心的不平。不平則鳴,不平則爭,不平則興風作浪、無事生非。為什麼會這樣呢?說到底,還是人性多欲,苦不知足。沒有慾望,何來爭競與不平?不過,對於這人世間的險惡,作者早已心知肚明,寵辱不驚了。
公元805年,劉禹錫參加永貞改革失敗,此後屢受小人誣陷,權貴打擊,曾兩次被放逐,棄置巴山楚水達二十三年之久。對於這段痛苦的遭遇,作者曾在《酬樂天初逢席上見贈》一詩中不無感慨地說:“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正是這段經歷,使作者深感世路艱難,人心兇險,故而發出了“長恨人心不如水”的憤激之言。
作者期望人心能夠像水一樣,平靜無波。但是,在這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紅塵俗世中,誰又能夠真正做到心平如水呢?
我向來不主張放棄對於物質利益和自我價值實現的追求,在我看來,一切促使人向上的東西,在本質上都是善的。因此,對於人心如水這個問題,我就很矛盾。如果人人都達到了人心如水的境界,像聖賢一樣,那這個社會還有什麼意思呢?因此,從根本上說,我是反對人心如水的;但從生存智慧上說,我又是主張人心如水的。我之所以主張人心如水,乃是希望人們透過效法水的智慧來調整自己的心態,改進處世的策略,從而減少與現實的摩擦,更快地、更少阻礙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那麼,水的智慧究竟有哪些呢?我認為,水的智慧主要有三:一是平,二是韌,三是永不停息。這三條,都很厲害。學好了,終生受益無窮。
《老子》五千言,談到水的有兩章。其第八章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