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相當於孔子所說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直至“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樣一個時期。這個階段的特徵可以用參禪的第二重境界來概括,即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年齡漸長,閱歷漸多,對社會、人生、世界有所認識,但尚顯青澀。此一階段,我們往往處處碰壁,憤激滿懷,彷徨掙扎,身不由己。但這個階段卻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階段,不成熟中已經孕育著成熟的種子。馮友蘭所說的“功利境界”(為自己做事)和“道德境界”(為社會做事)大概都應歸在這一時期。但馮友蘭的人生四境界並不是一個隨年齡增長而逐漸上升的過程,他是平列的四個不同層次。即便我在這裡劃分的人生三個階段,也不是完全以年齡來區分的。
人生的第三個階段是成熟階段,這是茅塞大開,世事看透,內心平靜的時期。這個時期大致相當於孔子所說“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直至“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個時期,其間分了三個層次。這個階段的特徵可以用參禪的第三重境界來概括,即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只是這山這水,看在眼裡,已有另一種內涵罷了。馮友蘭的“天地境界”庶幾相當於這個階段。
說到成熟階段,我要引用餘秋雨在《蘇東坡突圍》一文中的一段話來解釋“成熟”二字。他說:“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鬨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人生的終極目的,是不是也在於追求這一份心靈的成熟狀態呢?我想,一個人一旦憬悟到這種狀態,他大概離“更上一層樓”的境界也就不遠了吧。
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每一種境界、每一個層次,都可以說是人生攀登歷程中的一層樓。而我們對於每一個階段、每一種境界、每一個層次的透徹認識和勇敢超越,就是我們攀登人生高樓的階梯。
迂迴的道路,常常是達致目標的最近距離(1)
留別王維/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索寞,還掩故園扉。
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詩國中,孟浩然絕對稱得上是大腕、巨擘。為了充分表達我對這位詩人如滔滔江水般的崇敬之情,我要冒一下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個天下之大不韙,來給我心目中的唐代詩人們排個座次,就像《說唐》裡面的英雄排座次一樣,第一條好漢李元霸,第二條好漢宇文成都,第三條好漢裴元慶,以下雄闊海、伍雲召、伍天錫、羅成、楊林、魏文通、尚師徒等等,這個座次當然是以武藝(力)論英雄,民間過年時常貼的門神秦叔寶、尉遲恭只能排在第十六七位。
以下是我排定的唐代詩人座次表:李白第一、杜甫第二、白居易第三、王維第四、李商隱第五、李賀第六。這6個人無疑是唐代詩國裡最耀眼的明星,代表著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他們是詩人中的詩人,是把自己的生命全部交給了詩的詩人,民間分別為他們上尊號如下:李白“詩仙”,杜甫“詩聖”,白居易“詩魔”,王維“詩佛”,李商隱“詩神”,李賀“詩鬼”。“詩神”的尊號是我替李商隱加上去的,大概能夠代表大多數人的看法。其理由是:一者,西方的詩神繆斯,是一位女性。中國沒有詩神一說,但讓李商隱這位最深於情的詩人來當詩神,怕也是說得過去的。再者,以李商隱的詩風而論,迷離恍惚,情思百結,纏繞於心,彷彿三日不可解者,大概也真有點“神”。以上6人之外,其他人大概都要降一等,只宜簡明扼要地稱之為詩“人”了。
讓我們另起一行,排定稍次一等的詩人,他們是(依時間順序排列):王勃、陳子昂、張若虛、孟浩然、王昌齡、王之渙、崔顥、高適、岑參、韋應物、張繼、孟郊、劉禹錫、元稹、杜牧,共15人,大致可以居於第二層次。這些詩人即使放在整個中國詩歌史上來考量,也是第一流的詩人。再其次,其作品可以入選《唐詩三百首》的,屬於第三層次;可以入選《全唐詩》的,屬於第四層次。說到這裡,我必須馬上加個括號解釋一下,否則韓、柳的“粉絲”們就要寢我之皮、食我之肉了。韓、柳的詩的確夠得上一流水平,但考慮到二人“唐宋八大家”的赫赫聲名,就不必將他們僅僅範鑄在詩國裡與李、杜等人一較短長了,這樣做既屈就了他們,對李、杜等人也不公平。
話扯遠了,還是趕快踩剎車,折回來說這首詩。開元十七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