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價格改革和銀行業改革的開展,迫使國有企業不得不自謀出路。由於無法再像過去一樣拿到便宜的原料,獲得銀行貸款,同時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率相比非國有企業要低很多,國有企業的產品在市場上越來越沒有競爭力。於是,國有企業也開始改革了,大量職工下崗。但是,此時非國有企業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可以吸納更多勞動力,避免了因大量人員下崗造成的社會動盪。
為了改革外貿制度,進出口企業擁有了更多的自主權,並且外企和民營企業獲准成為進出口企業。然後,中國開始積極申請加入WTO,並開始大力鼓勵外商投資,設定了種種優惠條件。這提高了中國企業的技術水平,並開闊了他們的管理視野。
可以認為,這一系列的改革以及同時開始的對各種產權的加強保護等措施,都極大地放鬆了對經濟的束縛,從此讓中國經濟走上了持續增長的康莊大道。
中國正在更加積極地融入全球經濟中。資本的積累速度加快,人均擁有的資本量迅速增長。但這種增長模式並不是粗放式的,技術在經濟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經濟學上以全要素生產率(TFP)來表示技術進步和資源的利用效率,據相關研究,中國的該指標在1987—1991年基本是水平的,增長不多;從1992年開始,全要素生產率便呈現出直線增長的勢頭,表明這時以來的經濟增長更多的是技術進步帶來的集約型增長。
如今我們早已經習慣了的巨大外貿順差僅僅是從1994年才正式出現的。在這之前不僅外貿數量很小,順差和逆差也是經常交替出現。但是就從1994年開始,外貿順差一直存在並且逐漸擴大。這顯示了中國的國際競爭力開始愈發強大。
更加自由的市場化體系給那些更具潛力的地區以更多的發展機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區之間的差距。那些條件更好的地區的增長速度更快。由於經濟增長的原動力在製造業,城市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而偏遠的農村則相對停滯。
以上是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和增長的大致脈絡。
關於中國經濟改革成功和經濟奇蹟產生的原因,有著很多解釋,包括一些眾所公認的大家之談 ,但大多數都是從制度的角度來展開的。比如,我非常尊敬的張五常教授寫過《中國的經濟制度》一書,老人家主要從縣際競爭制度的角度來解釋中國經濟活力的來源。這些都很有道理。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中國經濟奇蹟從何而來(3)
那麼,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不是就脫離了世界普遍的經濟發展模式了呢?肯定不是。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姚洋教授觀察到,如果把中國過去30年所做的經濟工作,與主張經濟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以及新古典經濟學家的建議相比較的話,我們會驚奇地發現,中國在過去30年所做的工作幾乎完全符合華盛頓共識的要求,包括:
第一,穩定的宏觀經濟條件,中國在過去30年中從沒有發生過高通脹,最高的通貨膨脹發生在1994年,是24%,這一點做得相當出色;
第二,在過去30年裡沒有進行很多純粹的再分配,而是透過公共投資在國家內部調配資本和資源;
第三,在建立競爭性的匯率制度、貿易自由化、對外國直接投資開放方面,中國做得非常好;
第四,產權私有化、取消進入和退出市場的壁壘,都已付諸實施;
第五,保護智慧財產權,至少是在朝此方向努力;
……
當然,對改革開放最一針見血的評論,我認為還是由我尊敬的茅於軾老師所說的:“改革成功的經驗是什麼?簡單說,就是賺錢。過去的方針政策、總路線、工業化、學大寨、以鋼為綱、以糧為綱、戰天鬥地,統統都不對,而賺錢是對的。賺錢和其他各種說法的不同點就在於賺錢是一個用價格配置資源的方法,它能提高全社會的經濟效率,避免浪費……”
要賺錢就要保護私有財產,要擴大個人自由,要有自由選擇,能夠創辦企業,買賣要大體上公平,還要擴大市場,溝通海外。這一切都為了賺錢服務。所以中國的財富極大地增加了。
但是中國經濟成功的原因難道僅僅是制度嗎?本人對此是持懷疑態度的。一個明顯的疑問是,中國的經濟制度真的有那麼好,那麼無懈可擊嗎?或者說,難道真的是因為我們現在的經濟體制比其他國家的好,所以才造就了中國的經濟奇蹟?
對這一點,相信絕大多數嚴肅的經濟學家都是不會認可的。關於中國在經濟制度的問題,人們能夠舉出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