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房高峰?
一、追求面面俱圓
我覺得《葉問2》的核心關注,是如何在香港存活的命題上。電影在臺前幕後的宣傳焦點,一直放在洪金寶與甄子丹的圓桌比試場面,反過來最後的擂臺決戰,似乎不過為滿足市場需要,而強硬加插進去的民族主義片段,而且場面設計上趣味也較為乏善可陳。甄子丹這場單挑各門派的場面,固然充滿象徵意義,單是洪拳對詠春的構思,已經足以誘人入場。1974年張徹導演的《洪拳與詠春》,印象中傅聲學虎鶴雙形拳及戚冠軍學詠春寸勁,目的也不過是兩人合璧去復仇,而非為了作對打比試。而這場銀幕上的對決,自然有透過比試來向港產武打動作片傳統投石問路的隱喻作用,“葉問”這面旗可否插穩成為未來經典(背後包括甄子丹非武術門派及戲班出身,以致葉偉信導演的“文人演武”等——此所以他很小心強調自己在拍動作片而非武打片),正是興味盎然的地方所在。
挑出洪拳來作終極對手,背後自然花了不少心思。看不見的真實傳統一方面既包含劉家良師傅的武術傳統(黃飛鴻→林世榮→劉湛→劉家良,見香港電影資料館的口述記錄),同時也是電影中的虛擬世界,(在香港開武館的應是黃飛鴻的弟子林世榮,而1979年由袁和平執導極為賣座全年排第五票房高達400萬的《林世榮》,飾演林世榮的正是洪金寶!)此所以觀眾又怎會不明白《葉問2》背後的苦心——洪金寶和甄子丹在圓桌上各分一半,立足扯平恰好點明幕後班底事事求全,追求面面俱圓,顯示出尊重所有港產動作片的傳統之餘,又不忘為自己尋找立足站樁的根基。
如果觀眾心水清,一定留意到《葉問2》在劇情發展上,一直迴避為洪金寶及甄子丹分高下的展示,甚至利用聰明的泛家庭倫理價值,(葉問:你認為和家人吃飯重要,還是一決高下重要?)來把矛頭焦點一石二鳥提升至另一層次去,那的確是令人拍案叫絕的安排。現在文字安排洪金寶是因為身體有病患,以及堅持中國武術傳統尊嚴,才死在洋人拳師手下,正好把最初建構的戲劇衝突(洪拳對詠春)輕輕帶過,而且迅即又把大家統一編收於同一陣營之內(同坐一條船自然槍口對外,而洪金寶更成為甄子丹在電影中,口中最尊敬的師傅——隱含意思為較授業先師陳華順更高一層次),來一個皆大歡喜的設計安排。
二、《葉問2》與甄子丹
但一面倒貫徹的謙卑,也不是《葉問2》班底心目中要喝的那杯茶。《葉問2》在擂臺決戰一場,故意讓觀眾看出甄子丹的制勝關鍵,是吸收了洪金寶的拳法而克敵制勝,正好帶出一種實用主義的立足態度來。《葉問2》對照的上一個港產武打系列高峰,當然是徐克與李連杰的黃飛鴻系列。而既然黃飛鴻的風華早已需要借“國援”來重現,那麼港產武打動作電影的原教旨主義心態也應不復存,而《葉問2》此時此地所成就的,正是在適當的時機完成適當的任務。作為一個現實世界的對照隱喻,甄子丹取代李連杰在銀幕上的“功能”,也委實呼之欲出鎖定確立。有趣的是,2010年福布斯公佈的中國名人排行榜,甄子丹排第8位,而過去一直名列前茅的李連杰僅位列24位(2008年排第3位,2009年排第6位,不過2010年是首次引進所有華人來一起計算,所以以前沒有兩人的排名對照)。尤其在李連杰於完成《霍元甲》(2006),宣佈因長期內傷而不會再拍“武術”電影(事實上,相對而言李連杰一向較為主動參與特技主導而非真功夫先行的動作片,2000年的《致命羅密歐》及2001年的《救世主》兩出西片都是“代表作”),甄子丹的存在更形重要。
此所以《葉問2》的成功,背後反映出來是會通圓融的構思努力;不是所有認真製作的武打動作片均可以收成對應回報,你看《蘇乞兒》就會明白的了。
第23章 共犯江湖的思考——由《劍雨》到《武俠》
看陳可辛的《武俠》,當然很容易可以承接由《十月圍城》而延伸下來的香港孤島隱喻解讀,由唐龍化身為劉金喜(甄子丹飾),諸種如脫離母體以及斷臂分離的零散片段,委實很方便予人抽離作聯想詮釋。只是我想,陳可辛這次開宗明義借劉金喜口中直道主題:“人無自性!一人犯罪,眾生皆有份,你我都是同謀者!”——我想對共犯社會的殷切思考,大抵也不能迴避去加以探討吧。
其實從切入的出發點而言,陳可辛的《武俠》與2010年蘇照彬的《劍雨》有驚人的接近思維,兩片的啟端均在於一名殺手如何從黑暗組織求脫身,恢復常人生活的起伏歷程,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