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新法一樣,也是不準議論的。據《史記·李斯列傳》,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三十四年),一個名叫淳于越的齊國人,在一次國宴上“以古非今”,重提封建,說殷、周兩代之所以都能夠延續千年之久,就因為他們都分封了子弟和功臣。如今陛下自己當了皇帝(陛下有海內),鳳子龍孫們卻變成了平民(子弟為匹夫),恐怕甚為不妥。為什麼呢?因為“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秦始皇要李斯發表意見。這時的李斯,職務已是丞相。擔任丞相的李斯並沒有就事論事。他的想法,是要藉此機會根除一切議論國是的可能。於是李斯上書說,現在政令不行,議論紛紛,全因為思想不統一,學術太自由。人們不接受官方號令,反倒欣賞民間思想(人善其所私學),並據此非議朝廷的制度(以非上所建立)。一聽說朝廷有什麼政令頒佈(聞令下),就根據民間思想發表看法(各以其私學議之)。他們上朝的時候在心裡誹謗(入則心非),下朝以後在街上亂講(出則巷議),甚至靠非議皇上出名(非主以為名),以持不同政見為譽(異趣以為高),帶頭製造流言蜚語(率群下以造謗)。長此以往,勢必君王威望盡失(主勢降乎上),民間結黨營私(黨與成乎下)。因此,唯有禁絕私學,才能正本清源,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秦始皇認同李斯的意見。於是下令,除官方藏書、秦國國史和醫藥、卜筮、農作之書外,私人所藏文藝哲學諸子百家之書一律焚燬,有膽敢聚談詩書的斬首,以古非今的滅族。這就是焚書。一年後,秦始皇又因方士侯生、盧生等人拒絕為其尋藥而逃亡,一怒之下活埋儒生四百六十餘人。這就是坑儒。
統一大業使秦始皇名揚千古,焚書坑儒則讓他背上萬世罵名。於是此君便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敬之者恨不能追隨左右步其後塵,仇之者則恨不得鞭屍揚灰食肉寢皮。但秦始皇不知道這些,便是知道了大約也不會在乎。在他看來,有了中央集權和官員代理這兩個制度,又封住了天下人“以古非今”的嘴巴,便完全可以建立一個“永恆的帝國”了。他甚至得意洋洋地說:“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這倒也不能說是他狂妄自大。因為障礙已經掃除,制度已經建立,所有的財力、權力和武力都集中在他手裡,正所謂“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賈誼:《過秦論》),他的帝國沒有理由不萬壽無疆。
可惜歷史的車輪並不是由獨裁者的手指頭來撥動的,它甚至並不理會文化人的議論和評說。早在思想家和文學家們拿起“批判的武器”之前,暴政之下忍無可忍的人民便已實施了他們“武器的批判”。陳勝,一個農民的兒子,一個卑微的戍卒,一個被判苦役的人,在走投無路之時揭竿而起,引發了席捲全國的反秦鬥爭。公元前206年,沛公劉邦率領的義軍攻入關中。已經不敢稱帝的秦王子嬰“繫頸以組”(絲帶系在脖子上,表示打算自殺),白車素馬,降於軹道之旁。一個多月後,各路諸侯兵至,項羽殺子嬰,屠咸陽,一把火燒了皇宮。那熊熊燃燒的大火,據說竟“三月不滅”(《史記·項羽本紀》)。
威風八面顯赫一時的大秦帝國滅亡了。它在歷史上只存在了短短十五年,而且實際上只有十二年。秦始皇一死,它就名存實亡;秦二世一亡,它就蕩然無存。但它卻並沒有因此而被人們忘記。一種尚有爭議的說法認為,China即“秦”的讀音。這種說法雖然無法得到確證,卻比其他兩種說法(絲綢和瓷器)更具有象徵意義。事實上,在二十世紀前漫長的兩千多年間,China確實就是“秦”,是不叫大秦帝國的大秦帝國。因為所有王朝實行的都是秦始皇創立的帝國制度,就連少數民族建立的那些或長或短的王朝也不例外。
百代都行秦政治;而秦王朝政治遺囑的第一執行人,就是漢。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二 軟硬兼施(1)
漢,是帝國制度成功的實踐者。這個王朝享國達四百多年之久,在公元前後各經歷二百年,全盛時期國內人口約六千萬,勢力範圍和現今中國的疆域面積相當,在世界上唯有同時代的羅馬帝國可以相提並論,在歷史上則只有後期的大唐帝國可以並駕齊驅。這是一個歷來被中國史家和作家極度恭維的朝代,它甚至被視為我們民族的代表和象徵(漢人、漢語、漢字、漢學)。它創造的典章制度被多個朝代沿用,它留下的文化遺產至今讓人歎為觀止。就連當時北方的匈奴人,也深受漢文化之影響,姓漢姓,說漢語,讀諸子百家書,後來起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