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1/4 頁)
嶸�慫�惶嶸�⑺�庸ぷ仕�患庸ぷ省⑺�至朔克�環址坑瀉芏嗟謀г埂U餼退得鰨�鼻吧緇岵還�礁械牟���詞竊�械募蘋�逯疲��皇鞘諧』�啤@畲毫幔��弦�欏�
中國已經由平均主義盛行的國家,變成了一個貧富差距引起社會不安的國家。差距過大的貧富分化、有失公平的利益分配過程,這些都是使“相對剝奪感”發酵的酵母。相對剝奪感的存在,終歸是社會穩定的隱患。如果人們覺得自己“被剝奪”得超過了承受力,他們難免會採取極端行動來保護自己的利益。這又是一個值得我們警惕的問題。
。。
中產階層認同的建構與重構(1)
作為主觀層面的認同並非生而有之,它是在自我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中被不斷建構而形成的,人們對中產階層的認同自然也脫離不了這個建構的過程。在中產階層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作為社會存在的人們不斷地對它進行感知,在感知的過程中又不斷調整著自己的觀念、看法。認同始終是一個過程,它沒有終點。基於此,我們想象中產階層的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是可以被重新塑造的。為了說明這個問題,讓我們先來考察一下中國中產階層認同的形成機制。
中國中產階層認同的形成機制
考察中產階層認同是如何形成的,是我們進行中產階層理性認同建構的前提條件。階層認同的形成機制可以從社會機制和心理機制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其中社會機制包括制度安排、價值準則、分層機制等方面,心理機制包括思想趨同、行為趨同、體驗整合等過程。下面我們結合中國中產階層的形成過程,來分析一下中產階層認同形成的社會機制和心理機制。
1�中產階層認同形成的社會機制
首先,中國中產階層的形成有著其獨特的制度背景。眾所周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恢復高考制度、一系列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都為中產階層的崛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政治上,政治的清明、寬鬆以及透明政府的打造,國家對公民的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在內的社會生活幹預的進一步弱化,使得市民生活在相當的程度上從國家的政治生活中分離出來,這是中國中產階層出現和成長的條件之一。市民社會的形成及與其相關的公共領域的擴大,將為中國中產階層的成長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經濟上,改革開放後,黨的工作重心已由階級鬥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近20年的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所取得的成就已被世界各國所認同。有世界經濟專家甚至指出,21世紀是屬於中國的。這句話有無誇大之嫌我們暫且不去爭論。對中國中產階層來說,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是值得放心的,而國民收入逐年提高則是一個直接因素。據統計,1980年我國居民收入佔GDP的比重為57%,1993年上升到71%,預計到2010年將上升到81%,這就意味著國家的經濟成就將更多地轉化為民眾手中的財富。事實勝於雄辯,經濟的發展必然引起中國社會的分層,社會分層的加劇也促使中產階層儘快成長起來。這是毋庸置疑的。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增加比例已經趕超第一、二產業,市場化程度提高非常快。當初提出的“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的政策其實造就了更多的中產階層。而更讓私營企業主歡欣鼓舞的是,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第二十一條第十一條第二款(“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對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實行引導、監督和管理。”)修改為:“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並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這等於是讓私營企業主們吃了一顆“定心丸”。
文化教育上,恢復高考制度以後,我國的文化多樣性漸漸顯露出來,傳統的精英教育也漸漸向大眾教育轉變,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充,辦學形式進一步多樣化,也導致知識分子階層的進一步擴大。這為中產階層的出現和成長提供了文化上和精神上的基礎。1978年後,中國高等教育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目前中國大學就學率已經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國教育的經濟回報率不斷提高(即多受一年教育者其收入增長6%~7%),為高新技術領域中產生中產階層提供了條件,這方面最有說服力的例子就是目前活躍在IT行業的部分精英,僅從收入上來說,他們已經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