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第3/4 頁)
傳播工業成 長所需求的資金和時間資源、科技以及社會文化的氛圍。
(4)媒介自主性論者認為,大眾傳播可刺激變遷,促進對其節目的需求,並對文化及政治的自由氣氛有所貢獻。大眾傳播亦因而能運作得更好,大眾傳播亦可散佈新觀念及新發明。彭懷恩,同前引書,臺北:世新大學學期課程。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影響中產階層的大眾文化與傳播(2)
當大眾化消費步上全球化的腳步
全球化一點也不神秘,我們看得到它,也買得到它,因為商品是它的化身,Coca�cola、McDonald�s、Nike、Disney、哈利波特等符號讓全球化以消費商品的形式出現,它是可以觸控的、可以食用的、可以穿戴、可以閱讀的(劉維公,2001)。
各色商品、各種觀念、各樣刺激,都更快更安全地穿越了空間與時間,也許我們聽不懂其他國家的語言,也許我們不瞭解其他國家的風俗習慣,但這都阻礙不了全球化的浪潮,因為商品儼然成為了解世界各地語言的替代品。由於消費商品的緣故,我們都直接間接成了全球化的參與者,換言之,我們不需要透過傳統學界認為媒介在全球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亦即,我們不需收看CNN新聞,不需要加入國際經貿生產工作,而只需要透過商品的購買與使用,我們即可以輕而易舉地參與全球化。而不論世界各地,當我們喝著Coca�Cola解渴;穿著Nike球鞋運動;當我們手持SONY音響隨身聽陶醉;看著魔戒電影身陷其魅力;當我們彈指IBM上網無遠弗界;到 M標誌的麥當勞點份快餐用餐時,消費流行頓時已成另一種意識形態,你彷彿隨時隨處都能穿越全球的時空,跨越地理和社會的限制,事實上當大眾消費在無意識中步上全球化腳步的同時,我們該思索的是:全球化與全球性在地化角色的轉變對於中產階層所產生的意義。
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角色轉變
由於全球化概念尚屬新穎,又受到許多學門的關注,故其相關論述範疇與方式存在許多差異。若對全球化概念的探討分成數大面向,一般可分為政治、經濟和文化面向(如Waters 1995年的分類),或加入社會面向(如Beyer 1994年的分類)。先從全球化概念的研究面向觀之。在政治面上,國際關係是全球化主要的探討物件,國家主權是否在全球化潮流下被侵蝕,以及人權、艾滋病、全球溫室效應等擴及全球層次的現象,都成為頗受關注的問題。在文化面上,宗教全球化、媒介全球化已成為新興課題,而消費者文化在廣告和傳媒的創造和擴散下,突破國家界限影響全球各地。張家銘、徐偉傑:《全球化概念的發展——一個發展社會學脈絡的考察?》。
經濟面是全球化議題探索最多的範疇。Guile & Brook(1986)認為全球化具有兩大意義:一是相較於先前美國所具有的支配性,在歐洲和亞洲經濟上出現相對的實質成長;一是區域化全球市場的成長造就跨國企業在生產與分配領域上的成長。對跨國企業來說,“全球性在地化”(global localization)的策略即是充分運用全球化觀點的產物,這是一種為接近並適應當地市場所採行的策略,意圖在全球各主要市場內建立一個從研發、生產到行銷各階段均備的生產結構,是一種“在地性同化的”(locally assimilated)過程。Cooke,Wells, Guile & Brook,1992;第75頁。
表7Giddens; Meyer; Robertson對全球化概念看法之比較提出全球化的知識
脈絡GiddensMeyerRobertson探討現代性的結果引發
對全球化的探究應用嚴謹的量化方法
研究世界體系模型從宗教研究的角度切入
全球化的探討雖然出發點相異,但三者均以Wallerstein的世界體系理論“單因邏輯”為論述的對話物件認為Wallerstein太過強調
經濟分工的作用認為世界政體在運作上
平行且獨立於世界經濟體系認為Wallerstein忽略了文化
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涵蓋面向全球
化概念的“多因邏輯”兼論政治、經濟、文化面向的全球化側重政治與經濟
面向的全球化側重政治與經濟
面向的全球化側重文化面向的
全球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