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第4/4 頁)
貧20%家庭,平均一戶4�4人中只有1�4人有實質收入,約佔家庭成員的1/4,而最富20%家庭平均一戶2�7人中,則有1�8人有收入,約佔家庭成員的2/3。因此對低收入戶家庭的所得而言,有無工作機會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目前失業率已節節攀高,未來如果持續下去,低收入戶的就業人口比率勢必無法增加,甚至可能再降低,如此對於貧富差距會有推波助瀾之效。另外一個觀察是,移轉性收入逐漸扮演壓制所得不均化的重要功能,尤其是來自(付給)政府的移轉性收入(支出)。前述最富20%家庭可支配所得為最貧者的6�4倍,但若不將來自政府的移轉性收入淨額(來自政府的移轉性收入減去付給政府的移轉性支出)納入計算,則兩者差距會擴增為7�7倍之多。來自政府的移轉性收入包括了低收入戶生活補助、老人津貼、老農年金及其他災害、急難救助、身心障礙者生活補助等,而付給政府的移轉性支出主要是繳稅。以2000年為例,最貧20%家庭平均每戶來自政府移轉性收入為32000餘元,而最富家庭平均每戶繳交政府的稅負支出則為50000元,兩者都具有縮小高低收入家庭差距的功能。
。 想看書來
臺灣中產階層(1)
臺灣中產階層:崛起與隕落的階段性關聯
中產階層是現代人所認同及努力追求的。中產階層是現代社會里一個開放、容許憑個人努力而改變身份地位的社會制度與環境的象徵,是不靠背景後臺、自力更生的成功人士,是擁護開放、進步、自由的思想代表,是一股以溫和、漸進、改良主義的手段來爭取社會改革的力量,是現代社會上一種持久的、客觀的、理性又理想的聲音等。
一個引領風騷、備受關注的階層
雖然中產階層是一個引領風騷、備受關注的階層,但是事實上,就現代社會中產階層處境轉變的研究,並不多見。原因之一是過去世界各地的中產階層多處於上升軌道,一般研究的注意力都放在這個階級如何崛起的問題上,而鮮少留意到這個努力向上層社會流動的象徵代表,也可能會從高處下滑,甚至倒地不起。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構變遷、社會流動與價值觀的轉變,他們面臨著一個怎樣的處境?他們必須接受一個怎樣的挑戰?儘管中產階層常處於矛盾性的階級位置,但不容否認他們仍是臺灣社會中最穩定、最中堅又最主要的基礎。
事實上,在現代化理論中,中產階層一直佔有一個特殊的地位,被視為實現現代化的推動力量。Clark Kerr; John T� Dunlop; Frederick Harbison and C�A� Myers; Industrialism and Industrial Man(Har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73)�在有關民主發展的研究當中,中產階層亦往往被視為經濟發展與民主化之間的中介因素,在經濟增長、城市化、教育日趨普及的情況下,中產階層的隊伍將會壯大,而他們的存在及成長,成為了影響民主化的關鍵性變項。參考Seymour Martin Lipset;“Some social requisites of democracy: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53; 1959; Samuel P�Huntington;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1);pp�66~68。對階級與民主化的關係另有不同的理解,見Dietrich Rueschemeyer; Evelyne Huber Stephens and John D� Stephens; Capitalist Development and Democrac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92)。
過去臺灣社會的階層劃分十分明確,現在則因為社會流動機會的與日俱增而越來越模糊。由於選擇職業的自由,許多人得以逐漸提高自己的社會階層;因此,既得利益者也無法輕易地維持其地位了。這種由下往上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