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第3/4 頁)
響最大的就是社會新鮮人和高階主管。薪資雖減,放眼周圍,臺灣的物價卻仍然很高。以1982年為基期(=100),2001年的房價指數為456�1,也就是成長了356�1%;物價指數從1982年的100上升到2001年的145�5,也就是成長了45�5%。可是薪資卻似乎回到20年前一個大學畢業社會新鮮人的起薪水準。譬如20年前一個大學畢業生起薪約17000元,現在在五星級飯店工作的大學畢業生起薪約22000元,也不過成長29�4%。莊淳雅、魏棻卿、林美姿:《擋不住的貧窮壓力》;臺北:《遠見雜誌》2002年10月號。
3�由數字看相對貧窮
相對貧窮可以是一種對現狀與未來的感覺。由於加薪的幅度慢,甚至連連遭到減薪或失業,所以上班族開始有貧窮的感覺,甚至想到未來如果沒有規劃好,還可能會愈來愈窮。相對貧窮也可以是一種比較前輩在一二十年前生活的感覺。過去物價比現便宜,房租、房價也比現在便宜,可是一個社會新鮮人所領的第一份薪水,卻跟一二十年前差不多。所以相對而言,也有貧窮的感覺。相對貧窮也是一種社會貧富落差加大所造成的感覺。淡大未來學研究所教授陳建甫指出,五年前他就預估隨著社會結構和產業變遷,貧富的差距會擴大,但沒想到“這兩年內,這個長期的趨勢在短期內就迅速惡化。事實上,臺灣因為貧富差距所產生相對貧窮的社會感覺也在擴大中。”莊淳雅、魏棻卿、林美姿:《擋不住的貧窮壓力》;臺北:《遠見雜誌》2002年10月號。
這些現象包括七成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部分行業新人起薪還比十年前低;助學貸款申請人數大增;有貴族雙語小學,但也有很多小學生繳不出營養午餐費;家長無力負擔,小留學生回流臺灣;長期失業家庭舉家自殺;高學歷卻沒工作,因家人貧病鋌而走險。貧窮可以是絕對或相對的。如果一個人連購買生活必需品最起碼的收入水平都達不到,就視為絕對貧窮。個人收入少於就業人口收入中位數一半的人,算作相對貧窮。同上引文。
臺灣高低所得差距逐漸擴大,並創下歷史新高。根據主計處的調查結果,2001年平均每戶每月可支配所得為72000元,較上年減少2�6%。如將家庭依可支配所得高低分成五等分,2001年最高20%家庭平均可支配所得為1786000元,是最低20%家庭279000元的6�39倍,高於2000年5�55倍。“臺灣省主計處”:《2001年臺灣地區家庭收支暨個人所得分配調查》;臺北,//�dgbas�gov�tw/mp�asp。這是自1964年有這項統計以來,首次超過6倍,也是歷史新高。從1969~1981年,臺灣的民眾財富所得是非常平均的。2000年出現差距擴大的現象,高所得的人增加不多,但失業家庭增加很多,而且還有一個特別的現象:因為1999年退休離職人數增多,使得高所得家庭的退休金及公勞保金保險受益增加,拉大高低所得家庭差距。
1991年最低所得組平均每人每年近5萬元的收入,1999年降到31000元,2001年更進一步降至23000元。相對的1991年排名前10%的高所得者,平均所得87萬元,1999年升至133萬元,2001年國內經濟衰退,但最高所得組的平均年所得仍升到139萬元。“臺灣省主計處”:《2003年主計處分析聯合國的人口統計資料》臺北,//�dgbas�gov�tw/mp�asp。貧富差距主要是失業率高,以及就業市場中高科技和傳統產業兩極化發展所致。李高朝指出,當失業率回降到4%以下,且經濟成長率在4%以上,僱用的人口才可能增加,否則即使景氣復甦,也是“無就業機會的景氣復甦”。此外,“9·21”大地震、產業外移,關閉廠家數增加,外勞引進是貧富差距擴大的主因。
1988年,歌手張雨生唱《我的未來不是夢》,響徹職場工作者的胸懷。那段經濟高成長的時期裡,人人充滿鬥志和希望。2002年,歌手張震嶽唱《認輸》,正中許多職場失意者的下懷。歷經2001年經濟負成長,現在連職場卡位都成問題。歌詞的轉換之間,道出工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已經改變。《天下雜誌》2000年5月刊第228期,//�cw��tw。根據臺灣“主計處”的調查顯示,1988年的經濟成長率為7�8%,失業率1�69%;2001年的經濟成長率為…1�9%,失業率為4�57%;2002年7月的失業率更達到5�23%。高失業率引發低報酬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