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教師無奈,把牙關一咬,索性寫了第三副婚聯:
兩個鬥爭能手
一對矛盾夫妻
(橫批)你死我活
此聯受到表揚,大家在見面時,表面上都對此夫妻的批鬥勇氣表示祝賀!
現在有的年輕人看到這樣的回憶,如童話一般。但是,這個婚聯反映的就是那個時代人們生活的一個縮影。
“*”期間,傳統的倫理道德被顛覆了,造成人間最可貴的愛被踐踏:夫妻之間鬧起了“革命”,同事之間不敢流露真情,擔心說錯話、做錯事、背後挨“黑槍”……在這種扭曲的環境中,人與人之間仁愛少了,社會正常的秩序被打亂了,人們的工作生活處在動盪之中,彼此之間的關係變得脆弱、不堪一擊,時刻都有反目的危險。社會哪裡還會有發展?愛心被摧殘,人固有的善被壓抑,惡的東西開始抬頭,人與人之間的鬥爭愈演愈烈,造成了社會大*,經濟大後退。從“*”過來的人,特別是知識分子,都深切地感受到當時愛的荒蕪、愛的缺失。
從“物以稀為貴”的角度來看,愛的缺失也會使人們更感受到愛的珍貴。“*”期間社會動盪、經濟下滑,有的人想愛卻不敢愛,越是這樣,人們越對愛充滿渴望,因此對所得到的愛倍加珍惜。他人給自己的一點點關愛,哪怕只是一個饅頭、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理解的微笑,都會讓他記憶深刻。這一代人深深地感受到了愛的珍貴,他們嚴於律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更能理解愛對自己、對他人的重要,能體諒他人,所以這一代受苦受累的人對父母的愛更深厚,對兒女的愛更真切。改革開放後,這代人把愛的紐帶拴得更牢固,放得更遠,把愛延伸到對國家對社會的高度上。就是這一代人,奠定了改革開放30年的豐功偉績。
現在有些年輕人得到父母的愛太容易了,父母的愛在他們身上如影隨形,甚至認為父母給予的愛是廉價的,金錢才是至高無上的。錯誤的價值觀導致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追求金錢,認為金錢是最實惠的東西。其結果是:浮躁、空想、吃不了苦,不會理解他人。在很多事情上,以主觀代替客觀。畢業參加工作後,在企業內部,他們之間相互比收入,而不是比奉獻;喜歡“跳槽”,追求所謂的“個人價值”,而不是在集體中與大家共同前進。我們看到有些五十多歲的人已臨近退休,但還兼幾份工作,而其子女年輕力壯,卻在家待業。他們的子女讀書比他們多,腦瓜子也很聰明,人高馬大的,為什麼還找不到工作?父母年事已高卻能做幾份工作,到底父母是人才還是兒女是人才?值得深思。
同樣是年輕人,很多部隊戰士對愛的感受就不一樣。他們兩年不回家,在部隊統一接受管理,就顯得獨立自強。因為部隊有鐵的紀律,在艱苦的訓練中,哪有溺愛?這裡的愛是理解之下的仁愛。他們在摸爬滾打中相互攙扶的就多了。他們感冒發燒得不到父母的關愛,衣服父母也洗不到,友愛都是戰友間相互提供的。戰友之間的愛沒有溺愛,更多的是理解的愛,是仁愛,是科學的愛,這種愛才顯得珍貴。同樣是這個年齡,而同學之間的感情就沒有戰友之間的感情深。同樣一句話、一件事,在部隊裡與在學校感受是不一樣的。部隊在各級領導的關心下,強調仁愛,懂得愛使人終身受益,部隊是一所大學校,他們以仁愛為紐帶,珍惜這份關愛,彼此之間的愛比較牢固、堅不可摧。所以從部隊復員、轉業的人更能理解他人,更能成為單位的中堅力量。這個中堅力量的表現會越來越被世人矚目,越來越被單位所重用。世界上培養企業家最多的地方,不是哪所大學,而是部隊,部隊最艱苦,但講仁愛,講團結,講理解他人,這正是企業家必備的基本素質。
糊 塗 的 愛
如果你的孩子不孝敬你,請記住不要怨恨孩子,這不怪孩子。古人說:“子不孝,父之過”,父親的過錯在什麼地方?做父母的經常說:“我把心都掏給了孩子,孩子卻不知道孝敬父母,太讓人傷心了!”從這個委屈的言語中,我們看到:父母對孩子的給予是喜愛,而不是仁愛。孩子的健康成長,並不需要父母掏心掏肺地愛,需要的是在給予愛時,讓孩子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有的脫離道德規範由著自己的性子去愛,自己開心的時候,關愛就多一點,不開心的時候,關愛就少一點。或者僅僅把愛理解成物質上的滿足,喜歡什麼就給什麼。物質上的給予與否應根據社會的倫理道德而定,該給的就給,不該給的就不給,給與不給之間,關乎孩子對真善美的理解,關乎子女世界觀的形成,關乎孩子尊老愛幼、與人為善道德的培養。很可惜,不少父母認識不到這一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