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是自愛的一種表現,給予和收穫不成比例。仁愛是理解的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但願我們都能把自愛提升為仁愛。
風雨中的花朵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我在一個捐款現場上,看到一個衣衫襤褸、面黃肌瘦的小女孩在捐款,別人說她是個小乞丐。可是她把乞討的錢全部捐給災區,一分一毛、紙票硬幣……一邊遞錢一邊失聲哭泣,在場的人無不為之動容。經過詢問我才瞭解到小女孩身世很苦,父親在一次爆炸事故中雙目失明,母親因此離去,可小女孩依然深愛著自己的爸爸,並用乞討的錢來給不幸的爸爸交學習盲人按摩的學費。她的行動讓我頓生敬意。
我問她:“小朋友,你多大了?”
她拭去眼淚說:“11歲。”
我問她:“你長大了想做什麼呀?”
她很乾脆地回答:“當醫生。”
我說:“你一定能夠做到的!因為你有愛心。你長大了一定能當醫生!”
看著小女孩瘦弱的身軀,沾滿淚水的臉頰,我深感她生活的艱辛。我寫下了我的電話號碼,彎下腰對她說:“你有困難時,可以給我打電話。”
半個月後,我接到了她的電話。
孩子稚嫩的童聲在我耳邊響起:“叔叔是我,半個月前你幫助過我爸爸和我。我只是想試試這個電話通不通。”
拿著電話,心裡湧起一股暖流,又平添一陣酸楚。我認真地對小女孩說:“叔叔的這個電話會一直通著,一直通到你實現理想、當上醫生的那一天。記住:遇到克服不了的困難給叔叔打個電話。”
小女孩又說:“叔叔,我沒有困難,我只是試試電話通不通。”那邊電話掛了。小女孩擦拭眼淚的場景又浮現在我的眼前。
從電話裡我聽出來小孩的堅強,從她家現實的狀況,我能體會到她的不易,我沒有問她上學了沒有?是不是還在乞討?因為我分明感受到這個曾經乞討的小女孩正在為她的理想而奮鬥。我很敬佩她,我也真誠地祝願她,並期待著她成功。我深信她能成功,她長大後能當醫生。因為我看到她現在就比同齡人要堅強,且更有愛心,至少她讓人感動。
小女孩捐款時擦拭眼淚的鏡頭時時在我心頭閃現,小女孩幫助父親所表現的堅強經常引起我的思索,眼淚是代表軟弱還是代表堅強?我們不要認為不懂得同情別人的、看到電視裡感人鏡頭不流淚的小孩是堅強的。事實上,並不是這樣,他們的眼淚也不少,他會因為你不給他買玩具而大哭大鬧,會因為你把他的玩具送給別人而淚流滿面,會因為你讓他幹一件他不願意乾的事情而感到莫大的委屈,甚至,會因為沒有得到希望的表揚而眼淚汪汪。如此“豐富”的眼淚與他自私的願望是成正比的。這種自私的願望、敏感的心理,來源於他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溫室生活。他們的感情是幼稚而脆弱的,可是,隨著小孩年齡的增長,父母的日漸衰老,溫室早晚會解體,誰也無法逃避風雨侵襲、烈日暴曬。如果他一直停滯在溫室中,在他個人發展的道路上,一丁點的困難都會讓他停步不前。
在這方面,西方國家對兒童的挫折教育是值得我們借鑑的。父母並不時時刻刻陪伴孩子左右,而要給他們更多更大的自由空間,這樣不僅鍛鍊了兒童的手、腦,還給了他們感情上的鍛鍊。我認為這個教育方法是科學的。
溫室裡的“花朵”在移出溫室之後,還要接受風雨更嚴酷的考驗,到那時他們感受到的苦和痛比先前更多、更多。小鳥最終是要飛向碧空的,人總是要長大的。
現在很多農村還有這樣一種情況:父母都外出打工,兒女丟在家裡由爺爺奶奶照看,這個群體被媒體稱為“留守兒童”。記者到留守兒童家裡,兒童知道給大人搬凳子坐、倒水喝。自己的父母不在家裡卻懂得關愛他人,常常會讓人感動。有的孩子自己受到委屈時並沒有在人前大哭嚎叫,而是藏在被窩裡或躲在角落裡偷偷哭泣。有的所謂的教育專家身居都市,看不到留守兒童關愛他人、幫助他人的場景,感受不到他們的堅強與善良,而用考試分數代替一切,把害羞說成膽怯,把成熟與堅強說成冷漠,這都是不負責任的說法。我雖希望父母有時間多陪陪孩子,但並不認為孩子離開父母就一定得不到健康的成長。其實,很多留守兒童因父母的遠離而及早成熟,這是不幸中的幸運,是痛苦中的成長。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留守兒童很多地方比“小皇帝”更優秀,我們要看到這一點。
仁愛通向天堂
你可知道天堂是什麼樣,地獄又是什麼樣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