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3/4 頁)
心。我想,中國男足無論好壞都是我們中國的,大家雖然傷心落淚,但期待是永恆的!不會放棄,不能放棄。心若在,希望在。對於我們的中國男足,每個中國人都願意幫一把。我的力量弱,我想好了,就說一句:中國男足,請重視仁愛,仁者無敵!
人才標準破解大學生找工作難的問題
困惑:人力資源市場一般有勞動力市場和人才市場。我們發現,勞動力市場條件簡陋,往往設在馬路邊、空地上,有的甚至連擋風遮雨的地方都沒有。在勞動力市場應聘的人,外表不是很整潔、學識不高,但是他們普遍比較好找工作;人才市場地處城市中央,建有高樓大廈,總是人頭攢動,應聘者個個衣著光鮮,人人有成套的個人資料,卻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現在網上流行這樣一副對聯:
上聯: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生生不息!
下聯:上一屆,這一屆,下一屆,屆屆失業!
橫批:願讀服輸。
此聯確實有些過激,但高學歷的“人才”找工作難也是事實,至少在很多地方是這樣。
2007年9月,某地舉行大中專畢業生就業雙向選擇洽談會,本來早上7點鐘開門,但是7點還沒到,整個會場就被包圍得水洩不通,7點鐘一開始,人們拼命往裡擠,兩扇玻璃門被洶湧的人潮轟然擠倒,長長的電梯都被擠變了形,東倒西歪地躺在那裡。在這3萬多急尋工作的學子眼中,招聘會,不是戰場,勝似戰場。
這些問題值得深思:人才市場的人是“人才”找工作卻難?勞動力市場的人是“庸才”卻搶著用,“人才”為什麼找不到工作?是用人單位有眼無珠嗎?這顯然與事實不符。一方面,用人單位尤其是企業招工難,招到好的人才更難;另一方面,許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了,多數還身不安、心不靜,隨時準備著“轉移”;還有一些找到的工作,純粹就是“假工作”。據瞭解,某些高校為了實現其畢業生都能找到工作的“承諾”,就玩起了“找到工作才畢業”的“高招”,要求學生上交招工合同書,以此換取畢業證書。
學校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人才,社會為什麼不認可?因為有的學校把人才培養偏了,培養的不是用人單位所期望的人才,或者說培養的就不是真正的人才。如果是真正的人才,用人單位又不是傻子,一定會重用的。有的高學歷人才不受歡迎的原因是以學習書本知識為核心,把所謂的知識代替了仁愛,認為學到的一點死知識,可以掩蓋仁愛的不足,可以掩蓋虛心的不足,可以掩蓋自強不息的不足。其實,我們學的那一點知識還需在生產實踐中檢驗和提高,不虛心就要犯錯誤。這樣,在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上,就出現了錯位: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是以分數論高低做評判的;而社會上需要的人才是看內因、重實踐,遵循“品德就是人才”的標準。
學校不重視品德培養的根源在哪裡?學校、老師、家長都在反思,學生是直接的受害者。問學生和家長上高等學府的目的是什麼?找一份好工作。什麼是好工作?很多家長、老師、學生這樣認為:勞動少、收入高的工作是好工作;把地位高、逃避苦力作為好工作的標準。培養出來的人都想出去管別人而不被別人管,或者總想著當專家、學者甚至剝削者。這樣的目標與企業的期望不一致。企業期望的是講仁愛、能虛心、自強不息的莘莘學子,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小老爺”,這種“小老爺”企業不敢用,用了也不滿意。
這也是一個社會文化問題。中國自科舉制度以來,“學而優則仕”的思想直到現在還多多少少地影響著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和教學模式。十幾年前還是這樣:大學畢業就可以當幹部,或者享受幹部待遇。考大學是擺脫體力勞動最好的一個方法,考大學甚至可以不勞而獲。但是,現在社會發展了,畢業生需要自己找工作,打破了“當幹部”的這個夢想。我們的社會文化發生了變化,學校教育思路卻並沒有跟著調整,還沉浸在當年的那個夢想之中,造成夢想與現實嚴重脫節,導致了很多學生不願從事艱苦的工作,只願索取,不願奉獻。應該說當代大學生整體知識水平比過去有明顯的提高,但在愛國奉獻、虛心自強上略顯不如從前。
現在學校也在調整教學方向,所以現行的教育可以嘗試從“精英教育”轉變到“素質教育”。現在大學生受的是“精英教育”,畢業之後夢想當領導、當科學家,脫離實踐勞動。這些都是由過去不科學的人才觀導致的。科學的人才觀應講潛質,潛質好才會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才可能有前途。我們過去叫應試教育,後來叫素質教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