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挑選人才抓住三點
我們說有仁愛、能虛心、有自強不息品格的人一定是人才。有人反對說:“現在正開奧運會,你有這三個品格,讓你去參加舉重,你能拿冠軍嗎?”我說:“我拿不了。”他說:“那你算什麼人才?”
他感覺這句話問得很有道理,其實,他對什麼是人才都沒有搞清楚。人才並不是什麼都會,更不是什麼都能拿第一的,什麼都會,什麼都能幹,那是全才,即便全才也不是什麼都能拿第一的,世界上沒有一名運動員能把所有專案的金牌都拿到,也沒有任何一位科學家能在學術的各個領域都獲得諾貝爾獎。對人才有很高的期待,這沒有錯,但也不能把人才理解成萬能的神。
人才有自己的外在表現,外在表現是“受歡迎,能成事”。具體到每一個人,決定其潛質的基本素質是仁愛、虛心、自強不息,有了這三點,就有利於他獲得成功。如果他從事科研工作,這三點有利於他在科研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如果他從事體育工作,這三點有利於他“更快、更高、更強”地為體育事業做貢獻;如果他從事普通的勞動生產,這三點也有利於他保質保量地完成各項任務。這三點是人才需要的,也是用人單位招聘人才最看重的。這三點是人才的源泉,是根本。至於他的長相美醜,出身貴賤,畢業於哪所學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這三種品德,將來他就很容易幹成事;沒有這三種品德,他就很難幹成事。如果他缺少仁愛之心,進入某個單位,就會使單位失去團結;如果他缺少虛心,會做事馬虎,很難提高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如果他缺少毅力,那麼常會做“半截工程”,半途而廢,造成浪費。這三種品德不僅是人才的寶貴財富,進入單位,也是用人單位的財富。因此用人單位選人用人時不能看走了眼,否則人才就或多或少地不盡如人意。
當然,我們看到:招聘人才時,也要結合自己單位的工作特點。如果招的是寫作人才,除了具備這三種品德之外,還要測試他的寫作能力;如果招的是體育人才,除了這三種品德之外,還要測試他的體育特長;如果招的是科研人才,除了這三種品德之外,還要測試一下他的科研水平等等。這樣我們招來的人才,才能夠更好、更及時地發揮作用。但是我要強調的是這三種品德是人才的根本,是人才成事的動力源泉,是核心,其他附加條件也很重要,但並不是最根本的條件。比如招來的科研人才,改行讓他從事體育工作,給他一定的時間學,他也會在體育方面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貢獻;同樣,如果招來的是體育人才,改行從事科研工作,他也會在促進科研方面發揮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有人認為運動員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即便拿了世界冠軍,後半生又怎麼樣呢?怎麼樣?照樣會續寫輝煌。不信你看一看奧運冠軍退役後的作為就清楚了。“體操王子”李寧退役後,創辦了李寧公司,任董事長,2007年年底該公司市值達200多億元人民幣;鄧亞萍退役後任國際奧委會官員,受到世界人民的歡迎;熊倪退役後任湖南省體育局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推動了湖南體育事業的發展;郎平退役後到美國排球隊當教練,創造了美國女排的奧運奇蹟……其實,一枚金牌的獲得,不僅需要運動員有自強不息的毅力,而且需要在超越自我上有強烈的求知慾。能成為世界冠軍不是一日之功,不僅需要體質好,還要心理素質好,品格過硬,“勝不驕,敗不餒”,既能理解隊友,又能理解教練,還能理解國家,有很強的仁愛之心。絕大多數的奧運冠軍的語言、行動是愛國的,性格是謙和的,做事是負責任的,很有愛心。不是奧運冠軍造就了他人才的地位,而是他的仁愛之心、虛心、自強不息的毅力形成了他人才的品質,造就了他奧運冠軍的功績。如果他們繼續保持這些品德,定會續寫輝煌。
品德就是人才
現代社會不缺乏高學歷,已經不是專業知識匱乏的時代。你會開車,別人也會;你會電腦,別人也會;你會外語,別人也會。專業知識即使不會,在實踐當中學起來也很快。在人才選取中,才的分量在降低,德的分量在提高。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術”的東西已不再是大的籌碼,品德越來越被人看重。品德的修煉並非一日之功,而且品德有穩定性,易於一貫保持。
事實上,我們早就應該認識到,品德遠遠比才更重要,因為品德是才的根本,是才的方向。有仁愛的品德,常會有團結他人的能力;有虛心的品德,常會有很高的學習效率,有豐富的知識。有好的品德,就會用在多為社會做貢獻上;而道德敗壞,常會把能力用在禍害人民、禍害社會上,不僅不是人們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