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故曰琵琶,取易傳於外國也。杜摯以為興秦之末,蓋苦長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二者各有所據,以意斷之,烏孫近焉。”這裡的“烏孫”,即指烏孫公主細君。
解憂後樂
為了繼續保持這種政治聯姻,細君公主死後,漢武帝選派楚王劉成的女兒解憂,仍以公主的身份下嫁軍須靡。這個解憂公主可不是一般的女子,她與細君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型別,她豐腴健美,生性爽朗,很有女英雄氣概,忠君愛國的觀念很深,對政治的興趣也十分濃厚,對朝廷的“和親政策”,她更有相當程度的理解,因此,她是抱著一種大將軍出征,必定凱旋而還的心情,踏上征途,在另一個戰場上為國效命。她遠嫁塞外,不是悲悲慼慼,而是轟轟烈烈,壯志滿懷。
可是好景不長,解憂的丈夫暴斃。按照習俗,當了國王的翁歸靡“肥王”也就接受了解憂和匈奴公主。
這給解憂帶來了新的希望。她認為既來之則安之,於是千方百計贏得肥王的歡心,以圖國家的安寧,不達目的絕不罷休。同時,解憂與肥王性情相投,恩愛異常,接二連三地生下了貴靡、萬年、大樂三位王子。這時肥王對解憂關懷備至,言聽計從,從而也使漢朝與烏孫國的關係相當密切,雙方信使往返,不絕於途。那邊被冷落的匈奴公主不斷向孃家告狀,激怒了匈奴單于出面干涉,雙方鬧得很不愉快,以至於大有一觸即發的戰爭態勢。
隨同解憂遠嫁烏孫的婢女馮嫽,也是一位知書達禮、細心有謀、機敏爽朗、能言善辯的女子,兼有特殊的語言才能,解憂待她如姐妹,到了烏孫國後為她物色到一個乘龍快婿,將她嫁給了位高權重的右將軍為妻。解憂和馮嫽在烏孫國特殊的地位,實際上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權力。這樣解憂與馮嫽在烏孫王廷內外連成犄角之勢,對烏孫國的政治、經濟、社會、軍事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漢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匈奴單于終於發兵威脅烏孫國,大言不慚地要烏孫國王獻出解憂公主,並和漢廷斷絕一切關係。面對匈奴人的欺凌與勒索,肥王與解憂大為震怒,火速上書漢廷,表示願與漢朝軍隊共同夾擊匈奴。這年,漢朝發15萬大軍,與5萬烏孫軍隊聯合,打敗了匈奴,擒獲匈奴單于的叔父、嫂嫂、名王(親王)和都尉等4萬餘人,還虜獲馬、牛、羊、驢、駱駝70餘萬頭。這次重創匈奴的戰役,扭轉了西域的政治形勢。
漢廷與烏孫國透過這次軍事合作,雙方進一步增進了瞭解和友誼,彼此更加水|乳交融。解憂在烏孫國的地位如日中天,掌握了一定的權力,就連她的婢女馮嫽也被稱作馮夫人,活躍在王公大臣之間,受盡禮遇尊敬,而且還代表漢廷,錦車持節,宣撫西域各國。
和親姊妹:細君和解憂(3)
可惜肥王不久之後一病不起,王位轉給了匈奴公主新生的兒子泥靡,也就是匈奴公主的骨肉,原有的政治格局迅速發生激烈變化,於是解憂的勢力、烏孫的強盛、漢廷與烏孫的大好關係,一夜之間付諸東流。泥靡自幼飽嘗冷漠滋味,也深感解憂長期以來對他及其族人的壓制,如今當了國王,終於有了出頭之日,於是施展出倒行逆施、暴虐無道、為非作歹的手段,弄得雞犬不寧,天下大亂,怨聲載道,大家都稱他為“狂王”。解憂公主依照烏孫的習俗,無可奈何地第三度再嫁,併為他還生了一個兒子鴟靡。兩人感情不和,解憂提倡以德治國,發展生產,改善國民的生活;狂王則實施獨裁政治,揮霍無度,沉溺酒色。國內反對狂王的聲浪此起彼伏。不久之後,狂王把一個反對他的兄弟殺死,烏孫國就此陷入動盪不安的局面之中。
解憂迅速把這裡的情況告訴漢朝廷。漢廷聽到這個訊息,派遣使者率兵前往烏孫國進行軍事幹預,並利用馮夫人能言善辯的口才,以及她對烏孫國內部情況的瞭解,多方疏通,上下協調,說服各方派系,揭穿匈奴人的詭計,使烏孫接受漢廷的安排:解憂與肥王所生的大兒子貴靡為大國王,統治六萬戶;同時,為了穩住匈奴,封匈奴公主所生的烏就奢為小國王,統治四萬戶。這樣,雙方分而治之,安定了一段時間。
不久,解憂所生的長子貴靡和幼子邸靡相繼病死,烏孫國人都歸附匈奴公主所生的烏就奢,再加上漢朝已大不如從前強盛,不能事事為解憂撐腰,解憂的處境也大不如當年。
自從漢武帝太初年間,解憂意氣風發踏上征途,到如今漢宣帝甘露初年,她在西域已經生活了50多年,當年是粉白玉嫩的及笄少女,此時已是滿臉皺紋的老太婆。
公元前51年,解憂公主上書漢宣帝,表示“年老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