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部分(第1/4 頁)
嗷帷!�
中川珠潤嘆道:“我已年邁,再戰下去,必不是王爺敵手,若是能年青三十年,必不致敗在王爺手下。英王爺雖然年少,卻謙和厚道,實是人中俊傑,大明股肱。還望王爺能與貴國皇帝溝通,望大明能與我國,永息干戈,結萬世友好。”伊願道:“多謝前輩指教,晚輩也有此願,只是不知太閤意下如何?”豐臣秀吉見中川珠潤已表明求和之意,不便拂逆,只得悻悻道:“中川先生之意,甚合本太閤之心,望英王回去告之明皇,兩國從此休戰,永結萬世之好。”
伊願道:“多謝太閤,咱們就此別過,他日再來拜會。”眾人一番打鬥,此時天色大明,中川珠潤威望極高,日本果然依言而行,小西如安送伊願和等人來到海邊,又送到船上,便迴轉覆命。豐臣秀吉見了伊願武功,已知侵朝必然失敗,當下憂慮日增,竟然臥床不起,兩年後撒手西歸。留下一首辭世歌:隨露珠凋零,隨露珠消逝,此即吾身。大阪的往事,宛如夢中之夢。一代梟雄臨死方悟:侵略朝鮮如同朝露凋零消逝,真是讓人唏噓感嘆。
卻說張合武鎮守漢城,數日不見日軍有何動靜,這一日正和柳成龍商議漢城周邊諸城佈防,卻得探子急報,日軍分三路,向漢城攻來。水軍一路,陸軍分為左右兩路。左路軍以宇喜多秀家為主將,小西行長為先鋒,率軍四萬九千餘人,沿宜寧、晉州一線,向全羅道挺進,意圖攻取南原。右路軍以毛利輝元為主將,以加藤清正為先鋒,率軍六萬四千餘名,沿密陽、大丘一線,向全羅道挺進,意圖攻取全州。此時在漢城附近的聯軍不多,且伊願前往日本和談,日軍有全撤出朝鮮之意,故而防守並不森嚴。左路日軍遂連克泗川、南海、光州,最後兵鋒直指南原。南原守軍堅守了數日,終於寡不敵眾,被日軍攻破。日軍攻破南原,也傷亡慘重,惱羞成怒之下,屠城一日,殘暴與倭寇無異。明將陳望愚鎮守全州,兵少不敵,只得棄城而去,加藤清正的右路軍拿下空城全州。之後日軍又分別攻陷黃石山、金州、公州等地,漢城的屏障盡失,危如累卵。
李舜臣重整朝鮮水軍,不在閒山島舊址重建,而將基地紮在全羅道最西南端的右水營中。在鳴梁和珍島碧波亭之間,有一道狹窄而水流湍急的海峽,名叫“鳴梁海峽”。 藤堂高虎在得知朝鮮水軍的情報後,派出大名來島通總和三百三十餘艘戰船,並兩萬陸軍,準備趁鳴梁漲潮之時快速偷襲,全殲朝鮮水軍。
朝鮮水軍在漆川島大敗後,修復殘破龜船後,僅餘十三艘可戰。面對強大的日本海軍,李舜臣大喜,決定就在此地,將日本水軍葬送。先在“鳴梁”海中埋下鐵索和木樁,並將許多民船偽裝成戰船陣列於水營中,自已親率僅有的十三艘戰船,引誘日本海軍前來迎戰。藤堂高虎船隊來到,見李舜臣僅僅只有十三艘戰船,哈哈大笑,叫道:“李舜臣,快快受死,賞你全屍。”李舜臣怒道:“倭賊,敢前來侵犯我國,定讓你死無葬身之地。”藤堂高虎大怒,命來島通總之兄得居通年領戰船當先出迎。得居通年來到陣前,正欲喝令火繩槍射擊,突然一人自李舜臣身後走出,卻是蒼山掌門謝成。謝成挽弓搭箭,只聽得一聲慘叫,得居通年中箭身亡,日軍驚駭無比。
謝成殺成得居通年,哈哈大笑,拔出長劍,恃輕功飛到日軍船上,唰唰數劍,殺死數十名日軍,又躍回朝鮮戰船上。來島通總見其兄慘死,怒不可遏,喝令部下向朝鮮大船猛攻。李舜臣見來島通總前來,大喜,命令兵士,施放“火龍出水”,將當先三艘日本大船燒成一片火海。來島通總所乘大船,也著火燃燒,藤堂高虎無奈,只得催動大船,前來營救來島通總。李舜臣見藤堂高虎前來,命令兵士,將“火龍出水”盡數向藤堂高虎船隻打去,剎時藤堂高虎大船,也燒起熊熊大火。日軍見主將船隻起火,只得奮力前來迎戰。畢竟朝鮮水軍只有十三艘戰船,不敵數十倍於已的日軍船隊,當下掉轉船頭,向營內便逃。
藤堂高虎和來島通總髮須皆被燒掉數綹,焦臭之味極濃,二人怒不可遏,催動日軍船隊,咬住朝鮮大船,緊緊不捨。不一刻追到朝鮮鳴梁海峽中,突然潮退,日本大船為海底鐵索和木樁纏住,進退不得,成了“網中的鮮魚”,任人擄殺。李舜臣大喜,一聲命下,俠義盟謝成、房天華、喬羽、趙大亮、趙大猛等,率領聯軍,當先殺出。來島通總正遇上謝成,二人各執刀劍,殺成一團。房天華等武功高強,日軍不是敵手,聯軍衝上日軍大船,便如摧枯拉朽、砍瓜切菜,殺得日軍鮮血染紅了海水,浮屍掩蓋了海面。藤堂高虎勢倭刀遇見房天華,打了三十餘合,不是敵手,只得虛晃一劍,跳上小船,倉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