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部分(第3/4 頁)
也標誌著春秋末最璀璨的政治時代到來了。
趙武沒理會吳國結盟的事情。這要是範匄在世,聽說吳國使臣來到晉國,也非拉著吳國使臣結盟不可。因為這是非常長面子的事情,多增加一個結盟國家不說,吳國的出現也意味著晉國可以對楚國實行南北夾攻。然而,趙武卻不一樣,趙武是個非常講究實惠的人。這次結盟的國家都是向晉國納貢的附庸國,而吳國卻不是,趙武不願意讓吳國的出現破壞他的計劃。所以在盟會上,雖然他也收到了吳國使臣季禮抵達的訊息,但卻裝作沒在意,任由季禮繼續前往新田城。
季禮進入晉國的時候,他並沒有察覺自己已經進入晉國境內,這是因為黃河北岸的許國簡直與晉國完全相似:城市的基礎建設完全一致、領地管理方式完全一致、道路交通的佈局完全一致,甚至連官員服裝的款式都沒有啥大的區別。
季禮是個非常嚴謹的人,吳王曾經認為他賢能,能帶領吳國抗衡楚國,所以三次把國君的位置讓給季禮繼承,但季禮都推辭了。這位古板的季禮在魯國的時候,都不願意聽那些亡國的音樂,認為國家已經不存在了,國君都沒有祭祀了,再聽他們國家的音樂毫無意義。所以季禮進入許國的時候,是非常不屑的,他沒有向許國官員投遞信函,只是把許國當作荒野,沿途都沒有跟官府接觸,直接向新田城進發。
季禮之前曾在黃河北岸穿越了邾國,他對新搬遷的邾國採取了同樣的態度。季禮是完全有理由這麼做的,無論真實的歷史還是現在趙武所在的時空,許悼公、邾悼公都是這兩國最後一位君主。此後兩個國家的君主都是民間人士私下裡推舉的,被列國所不承認。因此,從禮制上說這兩個國家現在已經名存實亡了。與它們同樣境遇的還有莒國。所以季禮沒工夫理這樣兩位傀儡。
這一天,路過一座城邑,季禮被路邊廣場上一件新鮮事吸引了。這座路邊廣場平常是做蹴鞠場使用的,一大片空地上豎立著兩個球門,一名身體強壯的高大漢子兩手綁在球門上,身體成一個“大”字,在球門的一側整齊的排列著一隊鄉民,與鄉民隊伍對應的一側則是一些路過的閒漢,以及城市裡面的商人。
一名軍官模樣的漢子手持著寶劍站在球門邊,他側對著綁在球門上的刑徒,大聲宣佈:“解城邑里長,在訓練時處置不當,致使預備役士兵麥在實箭訓練中身亡,依律處以公開鞭刑,我現在宣佈,行刑!”
話音剛落江一名曬得黑黑的漢子光著膀子走上場來,他手裡拿著盤成一圈皮鞭,在隆隆的鼓聲中,行刑人攤開了長鞭。那名手持寶劍的武士向空中舉起箭桿,以顯示他的權威。而後在細碎的鼓聲中,厲聲記數:“一……”。喊聲中,行刑人揮起了鞭子,鞭梢在空中盤旋一圈,啪的一聲抽打在刑徒身上,鞭梢落在他脊背上,刑徒脊背上頓時出現一道血痕,皮開肉綻,鮮血飛濺。在連續不斷的碎鼓聲中,單調的記數聲重複著:“二、三、四、五!”
每一鞭子抽落在刑徒身上,刑徒崩緊了渾身的肌肉,渾身劇烈顫抖,但整個行刑過程中,他一聲未吭。等到行刑結束,持劍者解開了刑徒綁緊的雙手,刑徒立刻癱倒在地上。馬上一小隊武士抬過來擔架,一名巫師手捧著一隻羊皮水袋,將水袋裡頭的液體傾倒在刑徒背上,空氣中頓時飄起濃烈的烈性酒味。剛才行刑的時候,顯得很堅強的刑徒這時發出厲聲慘叫。而持劍者也垂下了劍柄,態度和藹的安慰:“忍著點,讓巫師替你包紮傷口。”這名刑徒馬上被安置在擔架上,士兵們抬著他匆匆而去……
季禮看到這一切,顯得很納悶,那名刑徒明明在受刑,卻驕傲的像一位將軍。而行刑結束後,執行刑律的持劍者對刑徒的態度非常尊重,這一切讓人看不懂。季禮吩咐從人:“拿我的信符去給那位持劍者,請他過來。”
持劍者查閱了季禮的信函,趕緊將寶劍配在腰上,而後手按著寶劍一溜小跑的跑過來,向季禮行禮:“趙地解城邑郡守向吳國使臣致敬。”
春秋末的吳國是擁有雙重身份的。他們與楚國恩仇多年,楚國國君是稱王的,所以吳國國君認為自己也必須稱王,才能取得與楚國相等的地位,才能符合他與楚國打得不相上下的身份。但吳王在參與中原結盟的時候,在晉國的暗示下,他們在盟約上卻取消了王號,簡單的稱為:吳國封君。
對面的官員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含糊的稱呼季禮為吳國使臣。
春秋時代,縣長比郡長級別高,一個縣往往管轄好幾個郡,而郡都是邊境小城邦。
經對方這麼一說,季禮恍然:“原來我已經進入了晉國境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