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部分(第2/4 頁)
有資格繼承王位。但並不是所有姬姓人都有資格封為公爵。晉國國君也是姓姬,但他最初獲封的是唐國,侯爵,後來才改稱為晉,自稱“公爵”稱“晉某公”。
其實,早期的侯爵與伯爵,並沒有明顯的等級差異。一般來說,替周王在邊境地區守衛邊境的戰區總督,稱之為“侯爵”。因為他處身邊境,為了國內安全,資源不免向他傾斜,於是,在對外戰爭時期,他的待遇稍稍過於伯爵。
而早期“伯”的意思是“王的管家” 、“諸侯之冠”。春秋時代,這是“霸主”的專用名詞,《左傳》、《春秋》中稱霸主為“諸侯之伯”,“稱霸”也成為“稱伯”。在中國,兄弟間排行稱之為“伯仲叔季”,“伯”就是老大。“諸侯之伯”就是代替“王”管理諸侯的老大,管理諸“侯”,被管理者中當然也包括“侯爵”。
侯爵完全徹底高於伯爵是純德國的。德國獨一無二的設立了“選帝侯”,這位侯爵在國中也獨一無二,他專門負責代替各貴族領主行使領主權,在公爵中挑選合格繼承人繼承“大公爵(即國君、封君)”的位置。
至於侯爵伯爵滿天飛;公爵沒有王位繼承權,甚至需要替大公爵(或稱國王、皇帝)倒尿壺以打工求生;爵位不值錢,所有領主都沒有封地只有封號,甚至連“封”號都不是,既沒有司法權,也不準“建”城堡,只擁有“土地使用權”的小地主,也“被封建”稱為“封建小地主”,那就是“春秋後中國”或者稱“郡縣(奴隸)制中國”。
就在中國確立這套封建制時,希臘正處於城邦共和制末期;羅馬處於部落聯盟(七丘同盟);埃及、巴比倫處於奴隸制;印度還處於部落酋長制……這套封建制度傳遞到歐洲,已經是一千多年後的事了(但在現代中國,說春秋是封建,被稱為“西化”)。
自晉文公打起“尊王攘夷”旗號後,晉國成了周王室理所當然的庇護者。單靖公現在如此尊敬的請求晉國出面,幫周王處理一點家務事。事情起源於周王室內部的一次紛爭:兩年前,周靈王的兩位卿士王叔陳生(應該是周靈王的叔父)與伯輿爭做天子的執政。靈王支援伯輿,王叔陳生怒而出奔。到達黃河邊,靈王又派人挽留,並殺掉王叔陳生的政敵史狡以取悅王叔。但王叔陳生依然難以釋懷,乾脆在黃河邊駐紮下來,雙方一時難以開解。
荀偃聽單靖公敘述事情的緣由,他指了指範匄:“這點小事,便由範匄、我們的副元帥直接處理吧!”
單靖公看了看荀偃,此時,荀偃充滿了戰鬥慾望,因為他也知道,楚國人耗不起了,這次與楚國人交戰,可能是最後一次與楚國人交手,他擔心自己動手過晚,楚國人聞風退卻,那麼,他的勝利就不完美了。故此,荀偃轉向範匄,補充說:“王請求我們主持訴訟,派遣別人未免不慎重,但這點小事又無需整支大軍停留於此,我帶人先去虎牢,你在這裡順手替王處理了……”
範匄覺得很有面子,替王處理家務事,這是莫大的榮譽。但一開庭他知道壞事了,怪不得荀偃躲了。周王想啟用伯輿,但又不願意得罪自己的叔叔陳生,甚至殺掉叔叔陳生的政敵來討好對方,現在他讓晉國出面裁決。裁決什麼?無論晉國作出的決定是什麼,不免要得罪一方,而周王一點責任都不承擔,事後,他還可以把得罪人的理由全推脫到晉國身上。
開庭地點就在周靈王的朝堂。由於訴訟雙方都是大貴族,各派手下的家宰、大夫出席。周王叔叔、陳生的家宰訴言,指控:“蓬門小戶出來的人(指伯輿)也想欺壓上面的人,我們王室的事情,向來由王室的人自己處理,現在一個蓬門小戶出來的低等貴族,也想管理王室事務,干涉王室的任命,上面的人也太難當了吧?”
伯輿的大夫瑕禽反駁:“從前平王東遷,我們七姓的大夫跟隨平王護駕,各種物資全都供給不誤。平王要依賴他們,因此賜予他們鄭重的盟約,稱封其“世世代帶永享職位”。如果我們這樣的貴族真的是蓬門,能跟隨天子來東方定居嗎?平王還會依賴我們嗎?自從王叔執政以來,辦什麼政事都要行賄受賄,任用寵臣濫施刑罰,做官的都富得流油,我們這些人能不變成蓬門小戶?希望大國(晉國)認真考慮考慮:下面的人有理卻得不到申訴機會,還有什麼公正可言呢?”
聽起來,王叔陳生是一個貪婪昏庸的貴族,而伯輿方面則理直氣壯。
士匄一向被稱為“晉國第二才子”善於言辭,他的裁決是句漂亮話:“天子支援誰,我們就支援誰;天子反對誰,我們也反對誰。”全場啞然,範匄等於什麼都沒說啊!稍停,範匄冠冕堂皇的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