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目的絕不罷休。
成功人士的計劃為什麼能夠一一實現呢?這其中有很多因素,最重要的是,為了使計劃實現而徹底實行。如果僅僅是計劃或是隻有思考,那麼什麼都不會實現。為了要使計劃實現,往往有許多事情應當互相配合,由此而產生的很多問題,如果有耐心地一一去克服,那麼計劃也就可以實現了。
千萬記住,凡事要有計劃,有了計劃再行動,成功的機率會大幅度提升,只有行動,沒有計劃,是所有失敗的開始。
你需要什麼樣的計劃?或許你需要的不只是十年的計劃,或許你需要五年的計劃,或許你更需要的是每年的計劃,每月的計劃,每週的計劃。
計劃是成功的保障,計劃是成功必備的條件。如果你是一邊走路,一邊計劃,效果已經大打折扣了。臺灣第一位研究神經語言學的激發心靈潛力專家陳安之先生曾經提出: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要做的事情變成一種習慣。因此,他們的成就總是超越別人。
為了成功,你需要。
樹立管理時間的意識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論語》
孔子站在河邊上,感嘆地說:“逝去的就像這樣一去不返呀!且日夜不停。”
歷來許多學者認為這是孔子慨嘆歲月之流逝,勉勵人們不要枉費年華。但據《孟子·離婁下》載,孔子之意,取川流不息,是有本源,所以君子對無本無源的聲譽,應引以為恥。而《荀子·宥坐篇》中則講孔子觀於東流之水,悟出了德、義、道、勇等一番大道理。
孔子並沒有以悲觀的態度來說這句話,而是有很多的意義包括在內,極高明。從另一面,用積極的觀點來看人生何嘗不是如此:人生如流水一樣,不斷地向前湧進。所以我們要了解,人生就像這股流水一樣。
《易經》乾卦的卦辭上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代表了天,中國文化是用乾代表天體,現在的名詞就是宇宙。《周易》思想是孔子所效法的。文王解釋宇宙,是永遠在轉,永遠在動,沒有一分一秒停止,假使一秒停止,不但地球完了,沒有人類了,整個宇宙也垮了,所以宇宙是動態的。
中國文化並不主張靜態的宇宙。人生也是這樣,要不斷求進步。靜是緩慢的動態,沒有真正絕對的靜。毛澤東同志說:“坐地日行八萬裡”,他在抗日戰爭提出“論持久戰”,即是以靜制動的戰略思想。“天行健”是永遠強健地執行;“君子以自強不息”是教我們效法宇宙一樣,即如孔子所說“逝者如斯”,要效法水不斷前進,也就是《大學》中引用湯之盤銘說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道理。人生思想、觀念,都要不斷地進步,滿足於今日的成就,就會落伍。
南懷瑾先生認為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這句話,包括各方面很多意義,可以說孔子的哲學,尤其人生哲學的精華,都集中在這兩句話中,它可以從消極的、積極的各方面看,看宇宙、看人生、看一切。我們自己多多去體驗它,應該瞭解很多的東西。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老子推崇水,叫做“上善若水”,他從水中觀察到了人生的智慧。孔子也從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諦,人世的一切都像流水一樣,或者說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會像水一樣,永遠也不停歇地奔流不息。其中的奧妙無窮,它告誡著人們既要珍惜時光,不要讓大好的光陰隨流水;又說明水流匆匆,歸入大海,人也一樣,匆匆一生,來自於自然,又迴歸於自然。自然是人類的搖籃,又是人類的歸宿。我們從哪裡來,又回到哪裡去。的確,這匆匆而過的一瞬,如何去流過呢?
機會屬於有時間觀的人
智者不背時而僥倖,明者不違道以幹非。
——盧照鄰《對蜀父老問》
要想搶佔先機,首先要明白這個機會,善於尋找這個機會。
古代的聖人說:“見機而作。”“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什麼是“機”?
“形勢的維繫處為機,事情的轉變處為機,事物的緊切處為機,時節的結合處為機。在目前就是機,一瞬間過去就不是機,有隙可乘就是機,失去它就沒有機。謀就得深遠,藏就得絕密,這就決定於見識,利在於決斷。”
在謀略上想要尋求先的機會,運用先的時機,重要的在於能隨機應變,以實制虛。要善於觀察天下的變化,靜待天下的動,以便抓住機會制住它。
儒道是互相滲透的。老子說:“人們都在爭取先,惟獨我取後。”我以實處,等待著他們動的時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