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尚者只需曉以大義,而品質低劣者只能動之以利害。這其實是一條千古不變的真理。
有一次,美國洛杉磯的華裔商人××在香港繁榮集團購買了一批景泰藍,講好了一半付現金,一半付一個月期票。交易那天,他卻不出面,派來兒子。一個月後,期票到期了,銀行卻退了票,幾經聯絡,他一推再推,後來索性不接電話了。繁榮集團這才知道上了圈套。集團老闆陳玉書說:“除非他永遠縮在美國,不在香港做生意,只要他來香港,我一定逼他把錢交出來。”陳玉書派人偵察、注意對方的動靜,終於有一天,他來到了香港。陳玉書馬上派人同他聯絡,並以鳥獸景泰藍優惠售價相誘,將他請到公司。陳玉書大腳一踹,房門大開,大喝一聲:“××,你上當了!”××這時臉色大變,不安地立在對面。
“你既然來了,就讓我處置你吧。”陳玉書伸出手掌問他:“我的錢呢?”“我沒欠你的錢,是我兒子欠的。”“不是你在電話裡答應,我怎麼會讓你兒子取貨?”“兒子欠債,要老子還錢,這不符合美國法律!”“這裡是香港!你今天要能走出這個門,我就不姓陳!”
“我們這些人是講道理的,對不講理的人我們總有辦法處理。你知道我是什麼人?”不等對方回答,陳玉書大聲說:“我從小在印尼就是流氓!”
這時,××冷汗直流。陳玉書對他說:“我們是講人道主義的,我今天要的是你還錢,否則你別想走出這個門。”××知道抵賴是無用的,詭計也施不上了,只得乖乖地打電話給手下,叫他們開支票。
權力官位、金錢利益歷來都是人心的試金石。有的人在沒有“發達”時還能與夥伴們同甘共苦。一旦他發財了地位上升了,便擺起了架子,交朋會友的觀念也就變了,對過去那“窮朋友”“俗朋友”很快冷淡,好像羞於與他們為伍。
在利益面前各種人的靈魂會赤裸裸地暴露出來。有的人在對自己有利或利益無損時,可以稱兄道弟,顯得親密無間。可是一旦有損於自己的利益時,就像變了個人似的,見利忘義,唯利是圖,什麼友誼,什麼感情統統拋到腦後。比如,在一起工作的同事,平日裡大家說笑逗鬧,關係融洽。可是到了晉級時,為了達到目的,有的人真面目就露出來了。他們再不認什麼同事、朋友,對上司直言擺自己之長,揭別人之短,在背後造謠中傷,四處活動,千方百計把別人拉下去,自己爬上來。這種人的內心世界,在利益面前暴露無遺。事過之後,誰還敢和他們交心認友呢?
認清自我,不可權責越位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論語》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在封建社會有時為維護社會穩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亂”起到過重要作用,然而它對後世有一定的不良影響,尤其對民眾不關心政治,安分守禮的心態起著誘導作用。在今天,只有充分做到“不在其位”,也要“謀其政”,才能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
但是不在這個職位上,就不謀劃這個職位的事務,對於現代企業管理是個很好的被廣泛運用的模式,各司其職,會提高效率。
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堅定信念,持守正道,才能幫助君王治理國家。天下有了道德、政治開明的時候,那就出來做官,治理百姓;天下無道,黑暗殘暴,那就閉門讀自己的書,不為暴君出力。國家有道開明的時候,如果自己還是貧窮寒賤,那一定是自己沒有盡力宣揚教化,傳播文明,這是可恥的事情。國家沒有道義,暗無天日,而自己反而富裕顯貴,這一定是自己出賣靈魂,褻瀆人類的文明聖潔,真是可恥啊。
做到這一點就維護了知識分子的氣節。也正是這種氣節,才讓中華民族的文明傳統流傳了五千年而不改不移;就是因為有一支意志堅定而且訓練有素的知識分子隊伍,他們有著自己獨立的人格和精神追求,決不做任何勢力的附庸,所以才能制衡社會保持健康發展。
正是這種獨立意識,使得知識分子安分守己,君子固窮,克盡職守。能做什麼官,就去做什麼官,不要做就不做,做了就去做好。居於什麼位置,就當好自己的職責;不在那個位置,就決不操那分閒心。如果自己的事情往往做不好,卻總是想著別人的事情,謀算著別人的位置。越俎而代皰,結果誰的事情都沒有做好,反而違背了立位設官的初衷。
人不是萬能的,自己不處在那個位置上,對那個位置上的事情,就沒有體驗,而且所知的經驗也不夠,不可能在短期內把事情做好。歷史上許多大臣下來以後,不問政治。像南宋有名的大將韓世忠,因秦檜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