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頁)
存著這種心理,就會大公無私,就能問心無愧,用心不欺,平心無偏。
有人說:“管理國家的人,不怕沒有人才,而是難於有公心;創立大業的人,不怕沒有奇策,而是難於有真心。”有公心,販夫走卒中都有勇士;有真心,愚人蠢才也能生智。所以說公直能平天下,恭敬能格神明,真誠可通天地。
不要以聖人自居而眼裡只有自己,也不要自高自大而瞧不起他人。
在處世上,有種人錯誤地估價自己的地位。曾擔任日本商社副董事長的海部先生,是公認的才華橫溢的人,同時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以能人自居的大王。為增加自己的權威性,他經常親密地稱呼一些他從未見過面的政界大人物。他常對人這樣說,“剛才田中先生打電話給我……”,或說“我剛剛參加過福田糾夫的記者招待會”。
隨意稱呼大人物的名字,是抬高自己身價的一種招術。因為如何稱呼人,往往是兩人之間的社會地位和親密程度的反映。如果你想借某領導或名人抬高自己的身價,稱職務不如稱某某先生效果好,而稱某某先生又不如稱姓名效果好。換句話說,越是隨便,就越能給人以“自己與某某親密無間”的印象。
但此種自抬身價的作法也必須視具體情況而定,而且要對被稱呼的人有相當的瞭解,海部後來弄巧成拙,露出破綻,反而讓人瞧不起。想真正“抬高”自己靠墊磚頭是沒用的,終究需要自己以成就與影響力說話。
《大學》中說“唐堯虞舜以仁做了天下的表率,而百姓都跟從他們,夏桀殷紂以殘暴做了天下的榜樣,而百姓也學了他們。只要他們改變了相反的行為,百姓才不從他們學取。所以君子有許多自己的方面要求助他人,沒有許多自己方面就不會求助他人。所藏身於不恕裡,而能明白於人的,是沒有的。”
那麼怎樣抬高身價擴大知名度呢?王陽明說:“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就是大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豈能以自己的私小為家,豈能以自己的私小而存於一心?豈能各自孝敬父母,各自愛護自己家的孩子?
領導天下,就要自己屬於天下,而不是天下屬於我,領導天下,就得把天下的父母,都作為父母,天下人的子女都看作是我的子女,天下的孤寡獨夫殘疾廢人,都看成是我的孤寡獨夫殘疾廢人。天下的賢能都是我的賢能,天下的英才都是我的英才,天下人的富貴就是我的富貴,天下人的成就就是我的成就!這樣又哪來的你我派系之爭呢?又怎麼有你我之別呢?又怎麼會生出忌妒之心呢?
這些話不是說得很虛嗎?一點也不虛,君不見有的人今天成名了,可很快又毀了名聲。原因還是他人生格局小而自私,想“大”也大不了。所以說忘我而我在,無我而我存,這樣才算是大。人人都有自己的所見,有了所見,就會執著於所見,並不肯自認為小,自認不對。於是陷於小人之見、孤僻之見,這樣只能叫做小明、孤明瞭。這樣的弊端就是不能遠大,不會高明。即使遠也不長久,即使大也不能覆載無遺,即使高也不能圓通無礙,即使明也不能明徹天地。這樣的小方面成就,也不能與天地同流而萬古常在。
請記住:如果,度量小就難以容人容物,心志小就難以廓然而大公,見識小就難以高遠而悠久。執小就陷於自私,自私就一事無成。執私就拘泥於私,執親就拘泥於親,執戚就拘泥於戚,執於師友就拘泥於師友,執於黨派就拘泥於黨派,無所不執就無所拘泥。
必要時採取非常手段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中庸》
成功的領導者多以溫和的和富有人情味的方法管理部下,以詢問、鼓勵和說服等方法帶動他們前進。因為用獎勵或肯定的方法使某種行為得以鞏固和持續,比用否定或懲罰的辦法使某種行為得以減弱或消退更有效。大多數受過教育的人喜歡做別人請求他們所做的事而不願做別人命令他們做的事。而且從長遠觀點看,批評過多會損害他人的自尊心,降低工作效率。
但在必要的時候,為了加強管理,領導必須採取強硬手段。一些得力的管理者,即使當他們不得不解僱某人時,他們並不因為內疚而變得猶豫不決。他們很可能平時很和藹,有愛心,關心人,可是一旦要採取堅決措施,便變得鐵面無私。
有一個合適的例子。一家大的生產公司下屬的一個分公司一直存在著嚴重的經營問題,於是一名新經理被派去負責,並告知要一年內“扭轉局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