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是很高的,也何嘗不是一個處世的高手,但是他還要招納賢士來為自己出謀劃策。如果劉備三不顧茅廬把諸葛亮請出來,那麼天下就不可能有他的蜀國了。諸葛亮就是劉備身邊一個有經驗的人。
相反,那個昏庸的袁紹,就不善於利用有經驗的人話,田豐主動出謀劃策,他不僅不領情,反而還殺了人家。這樣的人如此對待有經驗的人,不敗才怪哩。
有一個故事,很有意思。一個博士分到一家研究所,成為學歷最高的一個人。有一天他到單位後面的小池塘去釣魚,正好正副所長在他的一左一右,也在釣魚。他只是微微點了點頭,心想這兩個本科生,有啥好聊的呢?不一會兒,正所長放下釣竿,伸伸懶腰,蹭蹭蹭從水面上如飛地走到對面上廁所。博士眼睛睜得都快掉下來了。水上漂?不會吧?這可是一個池塘啊。正所長上完廁所回來的時候,同樣也是蹭蹭蹭地從水上漂回來了。怎麼回事?博士生又不好去問,自己是博士生哪!過了一陣,副所長也站起來,走幾步,蹭蹭蹭地飄過水麵上廁所。這下子博士更是差點昏倒:不會吧,到了一個江湖高手集中的地方?博士生也內急了。這個池塘兩邊有圍牆,要到對面廁所非得繞10分鐘的路,而回單位上又太遠,怎麼辦?博士生也不願意去問兩位所長,憋了半天后,也起身往水裡跨:我就不信本科生能過的水面,我博士生不能過。只聽“咚”的一聲,博士生栽到了水裡。兩位所長將他拉了出來,問他為什麼要下水,他問:“為什麼你們可以走過去呢?”兩所長相視一笑:“這池塘裡有兩排木樁子,由於這兩天下雨漲水正好在水面下。我們都知道這木樁的位置,所以可以踩著樁子過去。你怎麼不問一聲呢?”
學歷代表過去,只有能力才能代表當下。尊重有經驗的人,才能少走彎路。
與有經驗的人相處,方法也要恰當。
1.不要事無鉅細都去問。有些得失利益不大的問題,最好不要去請教。畢竟自己也要培養積累處世的經驗。
2.請教時要虛心,注意力集中,否則讓人感到你是假請教,或者誤以為問題不重要。
3.毫不保留地談事情的經過或存在的問題,這樣便於對方的思考與拿主意。
4.可以對他的指點提出看法,讓他進行修正。
5.把對方指點的話牢記於胸。趙子龍如果不是不折不扣地執行諸葛亮三個錦囊妙計,他是不可從吳國把沉湎於溫柔鄉的劉備救出來的。
克服天性的怯懦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論語》
所謂“中庸”,就是要以人的內在要求(人性、本心)為出發點和根本價值依據,在外部環境(包括自然的和社會的環境)中尋求“中節”,也就是使內在要求,在現有的外在環境與條件下,得到最適宜的、最恰當的、無過與不及的表達與實現。
孔子身體力行,在《述而》中表現出“溫而歷,威而不猛,恭而安”的人格特徵。同時,他在《子張》中還要求別人善於維護心理平衡,以實現安泰而不驕傲,莊嚴威風而不兇暴的理想人格,即“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處世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先自己不能有怯懦心理。沒有一個人生而剛毅,也沒有一個人天生具有鋼鐵般意志。普通人所有的猶豫、顧慮、擔憂、動搖、失望等等,在一個強者的內心世界也會出現,只是停留的時間比較短而已。二戰名將巴頓,號稱“血膽將軍”,當有人問他在開戰前是否感到恐懼時,他說:“我常在重要會戰,甚至交戰中發生恐懼。”但是,他又說:“我絕不向恐懼屈服。”
同樣,魯迅彷徨過,伽利略畏懼過,奧斯特洛夫斯基甚至想到過自殺。但這並不能否定他們是堅強剛毅的人。剛毅的性格和懦弱的性格之間並沒有千里鴻溝,剛毅的人並非沒有軟弱,只是他們能夠戰勝自己的軟弱。只要加強鍛鍊,從多方面對軟弱進行鬥爭,你也能成為堅強剛毅的人。
只要希望還在,人生就沒有真正的失敗。
一位鋼琴演奏家用了近二十年時間提高技藝,就在他的技術爐火純青時,就在他橫空出世、即將聲名遠揚時,一場車禍奪去了他的雙手。他將怎樣去面對這悲慘的命運?
這位鋼琴演奏家無法繼續他的鋼琴之夢,但他成為一位著名的演說家。
在打擊和磨難面前,僅僅停留於無休止的嘆息,怨天尤人、詛咒命運,這樣做是最容易的,卻是最沒有用處的。不會幫助你改變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