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怎麼辦?第一,要尋找恰當的機會向對方澄清功勞是你的。第二,不妨誇讚搶你功勞的人,然後重申功勞是自己的。這種方法對下屬和職業女性來說特別需要。第三,退出爭奪戰。初看起來,這似乎不是一種方法,但對某些人來講,這或許是最好的。你應該問一問自己:哪個更重要,是暫時的利益,還是長久的人際關係利益?如果你看重的是與人長期相處的利益,不如把功勞讓給對方,或“以德報怨”,讓對方感到你是個大度的君子。
在為人處世上,我們切不可搶人功勞,佔取他人的利益,往往一時之歡,片刻的滿足,埋下的卻是長久的禍患,要明白世上有種人是“記仇”的,你今天佔取了他一份的利益,他明日可能要討回十二份的利益。
為人要活出個有志氣的樣子
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
——《孟子》
人生在世,站立的角度很重要。怎樣擺好自己的位置呢?是集中表現在考慮問題的本身,還是什麼問題都顧及個人的利益呢?拿前者來說,自然會將事情做好,因為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解決問題上;而後者個人利益第一,處理問題越來越糟,即使最後成功了,也會帶來一些難免的損失。因而處理事情,站立的角度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人生註定是要奮鬥的。奮鬥者的人生充滿著希望和輝煌。生命在希望中延續,在輝煌中閃光。社會分工各有不同,只要每個人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維持物質的豐厚,壘成社會的繁榮,他就應為此而驕傲自豪。
就生活的價值而言,能夠體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做過了自己所喜歡的事,沒有苛待自己寶貴的生命,心靈從容富足,則富也好窮也好,都安安心心。就一個人所具有的價值而言,只要它確實存在,就決不會因穿著華服或蓑衣而有所改變,關鍵在於有自持之態。不能嗜慾太過,乃至不顧一切,以不正當的手段去謀求富貴。當年,陶潛荷鋤自種,稽叔樹下苦練,均為貧介之士,但他們都沒失去志氣和節操,他們的精神萬古流芳。
秋水淡泊而深遠,倒覺得天開地闊,貧窮的滋味大概都是這樣,因為本身一無所有,對於世間萬物不起執著與貪戀,心胸自然坦蕩。不如富貴中人,宛若池塘百花喧鬧,反生煩惱。秋天可見萬物凋零的樣子,才可見秋水之美麗。如此方明白天地間萬物皆是平等的。富貴與貧窮,就像夏塘與秋水,對於天地而言並無偏愛,只是人心不平衡罷了。
人們在任何時代,只要他不安於現狀而生活開始奢侈時,也就是驕傲之心萌芽的開始,從而也是造成他走向滅亡之路的開始。
人窮志短,這句俗話當然是用來形容那些在困難面前倒下的懦夫。的確,有一些修養不夠深的人,稍有不如意就怨天尤人,整天垂頭喪氣萎靡不振,這樣下去,自然難以創造新氣象,前途事業也就不會有起色。前進的道路並非盡是坦途,只有經過一番磨練才會真正有所收穫。
“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人不可以苟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這對於我們如何看待生活,確實是足資憑籍的箴言。
抱怨別人時,問問自己有沒有問題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論語》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有個女人多年來不斷抱怨對面鄰居太太很懶惰,“那個女人的衣服,永遠洗不乾淨,看,她晾在院子裡的衣服,總有斑點,我真的不知道,她怎麼連衣服都洗成那個樣子……”
直到有一天,有個朋友到她家,聽了她的恥笑對面女人的話後,到窗前一看,發現不是對面的太太衣服洗不乾淨。她拿了一塊抹布,把窗戶上的灰漬抹掉,說:“看,這不就乾淨了嗎?”
看到他人的問題,別人的缺點,總比看到自己的問題和缺點容易些;而把錯怪給別人,也比檢討自己來得容易。有人總是怨怪別人如何如何壞,什麼事做法不對,但是換到自己,會是什麼樣子呢?別人又如何看你呢?
與人相處,不僅利不能貪,功也不能貪,名也不能貪;不僅功要讓,利也要讓,名也要讓。有一分退讓,就受一分益;吃一分虧,就積一分福。相反,存一分驕,就多一分辱;佔一分便宜,就招一分災禍。
天玄子說:“利人就是利己,虧人就是虧己,讓人就是讓己,害人就是害己。所以說:君子以讓人為上策。”無論古今,成就一番事業的人無不退己而讓人,約束自己而向他人付出,所以群眾支援擁護他。中國人歷來把謙遜辭讓,作為德的首位。這是一種穩定社會關係的智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