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這都是要求向品質好的人學習。
當然,人類社會不可能都是賢人,必定會有不賢的人。“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當碰到品德和才能不好的人,首先應該反省自己是否也是這樣的人。宋朝學者楊萬里在《庸言》中寫道:“見人之過,得己之過;聞人之過,得己之過”。知道了自己的錯誤和缺點,就要改正錯誤,認真學習,變缺點為優點。更何況,作為人“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既能夠“見賢思齊”,又能夠“見不賢而內自省”者,向外向內,做到如此,修身必得正果。
與“內省”一致的是“自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自戒便是自愛,便不會走入人生的誤區。孔子在回答樊遲問如何“辨惑”時,講的不是分辨是非之道,而是自戒。他說:“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朱熹對“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這樣注的:“思齊者,冀己亦有是善;內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惡。”前者是積極的向善,後者是消極的自防。曾子更明確地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朱熹注:“尹氏曰:曾子守約,故動必求諸身。”是說曾子注重內在修養,事事反求諸己。反省,是人的自我意識成熟的標誌。經常反省,有錯改之,無錯則免。他還教導人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但一般人很少有自責精神,難怪孔子感嘆:“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生活中有著各種各樣的人物,有的人智慧而仁義,有的人愚蠢而邪惡。如果我們見到了賢良的人,那就想法趕上;見到了邪惡的事情,自己回過頭來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做這樣讓自己都討厭的事情呢?做到這樣,自己一定會成為人品不錯的人。
佔取別人的利益會埋下隱患
好利者逸出於道義之外,其害顯而淺;好名者竄入於道義之中,其害隱而深。
——《菜根譚》
一個好利的人,他的所作所為不擇手段,而且超越出道義範圍之外,逐利的禍害很明顯,容易使人防範,後患也就不會太大;反之一個好名的人,經常混跡仁義道德中,沽名釣譽,他所做的壞事人們就不易發覺,結果所造成的後果就非常深遠。
孫臏與龐涓同在鬼谷子門下學習兵法,孫臏是鬼谷子最優秀的學生,才能和智慧遠在龐涓之上。龐涓下山做了魏國軍師,自知才學不如孫臏,覺得孫臏是自己前程的潛在威脅。為了消除這塊心病,便寫信給孫臏,騙他到魏國來成就功名,而其真正的目的則是讓孫臏落入他的股掌之中,永無出頭之日。孫臏來到魏國,魏王拜他為副軍師,但龐涓以種種藉口加以阻撓,最後魏王只給孫臏一個客卿的位置。此後,龐涓不斷在魏王面前講孫臏的壞話,魏王將信將疑。
有一次,齊國使者慕名而來,想聘孫臏到齊國施展才華,孫臏效忠魏國而加以拒絕。龐涓利用這個事實,向魏王進讒:“孫臏雖然身在魏國,但心仍在齊國,這次齊國使者來就是與他私通的。”魏王大怒,不分青紅皂白,加罪孫臏,就這樣,孫臏莫名其妙地被處以削去膝蓋骨的重刑。孫臏受刑後,龐涓便假惺惺地對孫臏表示關懷,勸他在獄中寫兵書。兵書寫成之後,龐涓露出了本來面目,想把兵書據為己有。孫臏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一切遭遇,都是龐涓造成的。孫臏萬分絕望,他決定忍辱逃生。
從此,孫臏便裝成受刺激過度而發瘋了,龐涓開始並不相信,對他施以種種非人的折磨來加以考驗。把他拖入豬圈,孫臏在豬圈裡又哭又笑,在豬尿裡打滾,還吃豬食,啃泥巴,透過這些殘酷而致命的表演,終於使龐涓相信,孫臏真的瘋了。後來齊國的一位使者來到魏都大梁,孫臏派一個刑徒偷偷地去見齊使,陳述他被害的經過並請求營救。齊使用計策把孫臏用柴車運到齊國。孫臏到齊國後,重用於大將田忌,拜為齊威王的國師,指揮了軍事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杜陵之戰”、“馬陵之戰”等戰役,屢敗魏軍,射殺了龐涓。
歷史上佔取別人的利益而埋下隱患的事例,不勝列舉,所以中庸處世,“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當今,我們處在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時代,人人都有一種危機感,生怕丟掉飯碗,丟掉手中的權力,所以有些人行為漸漸偏離了正常的軌道,想投機取巧地侵奪,佔取他人的利益,致使人際關係陷於緊張。當你身邊有試圖已經搶你功勞的人,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