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頁)
輳┍荊�匆轡髡�癱盡;褂校�氈居杏L錒瘧荊��殼Т杭�ν瞥繒飧霰咀印K�嫡飧霰咀雍芄爬稀5�飧霰咀郵鞘裁詞焙蠆龐校�翟諍苡形侍狻N頤竅衷誑吹降謀咀郵僑氈炯斡牢迥輳�1852年)刻,裡面有趙氏的改動,可見並不古老。
日本的近代崛起,是靠兩場硬仗。一場是甲午戰爭(1894年),佔朝鮮,割臺灣;一場是日俄戰爭(1904—1905年),奪遼東和庫頁島。兩次戰爭,都是奇恥大辱,給中國留下深刻印象。近代中國學西方,經常是從日本學。比如科學術語,就多半是經日本轉譯。同盟會學,北洋軍閥學,就連殺身成仁的武士道,也有人學。秋瑾,“詩思一帆海空闊,夢魂三島月玲瓏”(七律《日人石井索和即用原韻》),照片上拿把刀,詩詞歌詠,也是刀刀刀,滿紙鐵血主義。這是日本作風。
不打不相識,戰爭總是相互學習。近代的我們,其實是學生。
《孫子》傳入歐洲,年代比較晚,是18世紀,拿破崙戰爭前。
《孫子》的第一個譯本是法文字。他是由一位法國耶穌會的傳教士,受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的國務大臣委託,替法國調查中國的詭詐之術,帶有情報性質。這個傳教士,漢名叫錢德明()。他生於1718年,1750年來華,1793年在北京去世。外國傳教士,利馬竇、湯若望、南懷仁是葬在車公莊的柵欄墓地,法國耶穌會的傳教士是葬在正福寺。正福寺的墓地,現已蕩然無存,我去原址尋訪,只看到一塊半截的殘碑,扔在一戶人家的門口。其他,都拉到五塔寺,現在的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錢德明的墓碑也在那裡。
錢德明的譯本,是《武經七書》全譯,不光譯《孫子兵法》。1772年,錢德明的譯本在巴黎出版。這一年,拿破崙3歲。錢德明死的那一年,拿破崙24歲。他在錢德明的家鄉土倫打了一仗,以戰功晉升准將。
1804年,拿破崙在法國稱帝。從此,是拿破崙戰爭的時代。1806年10月13日,法軍攻入普魯士的耶拿。當天,黑格爾正在城裡,剛好寫完他的名山之作,《精神現象學》。法國兵闖進他的家,他拿好酒好菜招待他們,一撥走了一撥又來,只好揣上自己的手稿躲到耶拿大學副校長的家裡。他給朋友寫信說,我看見了“馬背上的世界精神”。“馬背上的世界精神”就是拿破崙。拿破崙是當時的英雄。貝多芬寫《英雄交響曲》,本來就是獻給他。
當時,還有另一個重要人物,《戰爭論》的作者克勞塞維茨,後來歐洲最著名的軍事理論家,隨奧普斯特親王參加奧爾施塔特會戰,當了拿破崙的俘虜。在柏林的普魯士王宮,拿破崙居高臨下,接見了他們。他說,我始終渴望和平,不知道普魯士為什麼要向我宣戰。這句話,讓克勞塞維茨刻骨銘心。後來,他說,“征服者總是愛好和平的(如拿破崙一貫聲稱的那樣),他非常願意和和平平地進入我國”。我們都知道,列寧特別欣賞這句話。拿破崙是“革命的皇帝”,他風捲殘雲,征服歐洲,除全民皆兵,採用新軍制,戰法也完全不同。如:用輕裝步兵,快速挺進,露營,就地補充,因糧於敵;用縱隊突前,散兵殿後,避開對方的火力,而以機動效能更好、火力更強的大炮,轟擊對方的密集橫隊;擅長使用預備隊,特別是他的近衛軍。克勞塞維茨之所以成為日後的大理論家,和他作為敗軍之將,受了很大刺激有關。這個刺激是什麼,就是拿破崙的“兵不厭詐”。還有一點,我們千萬不要忘記,他雖12歲從軍,卻非一般的武夫。他喜歡席勒和歌德,跟康德主義者基瑟韋特學過哲學,文史哲方面,都有很高修養。有人說,他的風格更像黑格爾。他不是身經百戰的名將(參加過一些實戰,但沒有親自指揮過重大戰役),但好學深思,喜歡隨軍觀察,喜歡事後總結,喜歡和最傑出的軍人交換看法。他認真分析過130多個戰例,有點類似電視上那種評球或講棋的人,講起來頭頭是道。真正的武人,用兵如神的軍事家,很多人一輩子都不寫兵書,寫出來也未必精彩。寫兵書,克勞塞維茨這樣的人,最合適。
。 想看書來
第二講 怎樣讀《孫子》(6)
西方,戰略文化不發達,“古代作戰藝術的基礎是戰術和戰役”,他們是拿史書和戰例當兵書,很長時間裡,一直沒有舍事言理的兵書,古希臘、古羅馬沒有,中世紀也沒有,“19世紀的早期,產生了職業軍隊和拿破崙式戰役,才形成現代戰略的原則”;克勞塞維茨出,把拿破崙戰爭時代的戰例加以總結,寫了《戰爭論》,歐洲才有了具備戰略水平的兵法。《戰爭論》是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