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法,英文叫military law,law是法規。這些法規,都是硬性規定,一條條寫下來,叫人照章辦事,軍令如山,不能想改就改。可是兵法的法不一樣。它是指揮藝術,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要的就是不循常規,不依常法。
。 想看書來
第一講《孫子》是一部什麼樣的書(3)
李小龍,截拳道,下手特別狠,出腳特別快。他在香港拍電影,不幸短命夭殤,死葬西雅圖,我曾兩次憑弔。他的墓碑,上面有兩行字,“以無限為有限,以無法為有法”。中國兵法,靠的是“兵不厭詐”。“兵不厭詐”,就是無法之法。如果照字面直譯,“用兵最講用詐,詭詐越多越好”,似乎不能曲盡其妙。我以為最好的翻譯是“沒有規則,就是唯一的規則”。
軍法和兵法,正好相反。軍法講的是法度,兵法講的是兵無常法。現在稱為兵法和兵書的東西,名稱很模糊,其實,它是以謀略類的兵法為主,軍法軍令類的東西,有點,但保留下來,很少。
用兵的前提是治兵,治兵的結果是用兵,治兵和用兵不一樣,但誰也離不開誰。
《宋史·岳飛傳》,宗澤誇岳飛,說他“勇智才藝,古良將不能過”,但怕他太愛“野戰”(這裡的“野戰”是指亂打),打起來,沒有章法,“非萬全計”,“因授以陣圖”。你猜岳飛怎麼說?他說,陣法當然要有,“陣而後戰,兵法之常”,但“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怎麼用,是另一回事。
兵法的特點就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它是一定基礎上的胡來。沒有基礎不行,沒有胡來也不行,和藝術的道理一樣。
三:先秦兵書的三大經典和三大型別(春秋戰國)
我要講的“三”是先秦兵書的三大經典和三大型別。
春秋戰國,國家很多,各國有各國的兵書。北方有秦、晉(韓、趙、魏)、齊、燕,南方有楚、吳、越。但成就最突出,是北方的齊、魏、秦三國。三國之中,又以齊國的兵法最發達。我有一篇文章,就是專門討論這一問題,《漢志》著錄的兵書,差不多都談到了,大家可以找來看。這裡長話短說,我只著重說一下,先秦兵書,經歷史淘汰,還剩哪幾種,咱們的家底是什麼。
我先說齊。
齊是周天子的舅氏,外姓中與王室經常通婚的一支。齊的開國之君是有名的太公。周文王、周武王克殷取天下,有不少外族謀士,太公最有名。傳說,他在渭水邊上釣魚,“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文王思賢若渴,總算找到他,他有一肚子陰謀詭計。戰國和漢代,凡講陰謀詭計的,都拿他當祖師爺。《太公兵法》就是託名於他。這是西周時期齊國的大名人。
春秋時期,和軍事有關,齊國還有兩大名人,一是春秋中期,齊桓公的名臣管仲。今《管子》中的《七法》、《兵法》、《地圖》、《參患》、《制分》、《九變》,原來單行,《七略》收為兵書;二是春秋晚期,齊景公手下管軍事的司馬穰苴,他的兵法在古本《司馬法》裡。
還有,就是被稱為孫子的孫武和孫臏,孫武有《孫子兵法》(《吳孫子兵法》),孫臏也有《孫子兵法》(《齊孫子兵法》),都叫《孫子兵法》。孫武的活動時間是春秋末期,早一點。孫臏是戰國中期齊威王時的人。
戰國中期,齊威王時,齊國國力最盛,學術最發達。齊威王下令整理齊國的軍法,把司馬穰苴的兵法放在後面,號稱《司馬兵法》或《司馬法》。我懷疑,《太公兵法》、《管子》中的兵法,還有《孫子兵法》和《司馬法》,都是這一時期整理出來的東西。
齊國的兵法為什麼發達?可能和山東人的某些特點有關。中國的文藝作品,語言是地區符號。知識分子,小白臉,娘娘腔,說上海話;做買賣的說廣東話;油嘴滑舌,流氓,說北京話;老農民,說山東話、山西話、陝西話。今天的山東人,影視、相聲和小品,形象是老實巴交,特別憨厚。但古人,說法不一樣,“齊人多詐而無情實”(《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舒緩闊達而足智”,“言與行謬,虛詐不情”(《漢書·地理志下》)。齊人鬼大,原因有二,一是齊擅魚鹽之利,商業發達,做買賣的心眼活;二是齊為東方大國,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戰國中期,齊都臨淄是國際性的大都市,稷下學宮是國際性的學術中心,知識分子扎堆,他們的腦瓜特別靈。
兵法,是事後諸葛亮,往往是打了敗仗才一個勁兒地琢磨,光會打仗寫不出,沒有智慧也不行。
齊國的兵法最發達,保留最多,對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