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不,張翠山也好,至少平靜而文雅的氣質相近些。
令狐沖是個內心通俗的雅士,講究純如自然,哪裡是造作得來的?
於是,選的演員,必須與所演人物有著類似的氣質,才能在不自覺中洋溢著魅力,從而達到吸引眼球的效果。總之,最關鍵一點,就是絕不能要那種造作的,那會令人嘔吐。不好意思,有些激動!
激動是因為,對王祖賢演釋聶小倩的萬分佩服!
——————(06)多種元素,唯美詩情的影片基調——————
是先有故事,再有人物,還是先有人物,再有故事呢?
這本身就很難分清!不過,我還是認為先有了特定的人物,那些故事才會有一個焦點、畫眼!也可以說,什麼樣的人物,就會形成什麼樣的故事……
既然人物是那麼地充滿詩情畫意的美感,那麼幻化出來的影片基調,自然要致力拓展《牡丹亭》的那份唯美。一提起“唯美”,就會聯絡到“韓劇”,好像許多人都有這樣印象。實質上,近來的韓劇,漸來漸讓我覺得開始造作,是的,漸漸這樣。而《牡丹亭》卻極具可發掘的唯美潛能!
《牡丹亭》,原本就是“充滿中國傳統文化色彩,兼悲劇、喜劇、趣劇、鬧劇元素於一體”!
常言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時,倒是菜式齊備、盤碗足夠,難的是嘗菜大師李安先生究竟喜歡什麼口味,喜歡看到什麼樣的一道宴席?是呀,只有過了嘗菜大師的關,才能真正達到賞心悅目,萬千人慕名而來!!
有幾位朋友提出這樣的基調太雜,其實,我倒是覺得不然。而且很可能,說的人並沒有看過《牡丹亭》!呵呵,不好意思,如果猜錯,別咒我哦!嘻!
真的,這個問題千萬不要以絕對化的理論來評說!
就如大宴,可以有苦瓜燉苦粉(苦粉:潮汕語,即是豬腸中略為甘苦的一段)、雞蛋花番茄甜湯、草魚頭大白菜湯、格藍香菇蝦仁豆腐大雜燴……外加樸素的海碗白米飯或炒麵條,更細緻的是,來一小杯葡萄酒,一小杯就好!
品這樣的盛宴,就像看這樣多元素的戲劇。
關鍵的是,一起赴宴的是誰,宴會的主題是什麼!哦,是“欣賞牡丹亭意象,對比當今社會感情觀”,是“體會愛國精神,推動全球和平與發展”!是的,這才是最重要的主旨!
明確了這一點,就不會為菜式多少而困惑著!
更何況,李安導演,個性獨特、要求別緻,我們更應該在菜式的變化上下功夫!
《牡丹亭》開始是平實的,像早晨一碗白粥,至多就是添了秋香這樣小熱鬧。待到夢幻,悲與喜就參半。一會兒嚼著一小截苦粉,一會兒喝了口甜湯。當到了杜麗娘的亡去,這是一個高潮,直面如此劇變,觀眾會想起先前鏡頭裡那些美好的時光,原有的那份趣味會消然散去,瞬間反覆對比,悲傷之情,必是更為激烈,偏於多愁善感的會流淚,較為淡然的會默默地往口中倒下一杯酒。電影院裡,電視機前,電腦前,看的人,那顆心都揪個不停。是的,這也說明,喜劇氣氛與悲劇氣氛,相互之間,是一種致命的襯托!反之,如果一味地悲,會壓抑得透不過氣,像《二泉映月》一般,藝術得過於曲高和寡。或者一味地喜,又太甜膩,吃了一碗就再也沒胃口了!
多元素好!現在的生活,人們工作過於忙碌,容易麻木,而多元素的戲,會起到“審美不疲勞”效果!
而且我猜測著前輩的構思,是不是影片基調總體唯美,而按順序來說,是先喜鬧到悲,悲得迷離,再到開墳的喜,喜得大快人心,再曲折,扣人心絃,又再趣鬧著。初層次地分析,這並不類同於人鬼相隔的苦戀,而是一部大團圓的喜鬧劇!再深一層地端詳,這裡湯顯祖所潛藏著的悲壯主旨,“人生無奈、期盼重生”,可是要如何具象地滲透到每一個鏡頭裡?用什麼臺詞?用什麼動作?場景?音樂?我想,李安導演,對,就是李安導演,會對這些安排,給予關注的!
——————(07)當時的社會背景,家與國——————
關於社會背景的二種選擇——“一是發生在南宋杭州西子湖畔,增加京城臨安的繁華市井生活,可借鑑《西湖二集》中才子佳人的生活情節;二是發生在臨川、遂昌等地,那就應該是明朝的戲。”
首先,這個要考慮拍攝地址。正所謂“近水樓臺”,杭州是前輩的故鄉,是我自小的夢鄉,真的是風物無邊,隨手可取,所以,自然選南宋!呵呵,南宋得一分!
其次,南宋背景,優於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