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1/4 頁)
壞恪�
革命派中影響最大的組織當然是同盟會,但同盟會自1907…08年的內訌之後,一蹶不振,形存實亡,此後雖勉力舉行過黃花崗起義,但這是同盟會的最後一搏,這一役,同盟會的精英人物損失殆盡,從此之後,同盟會就再也沒有實力做反清的中堅了。雖然宋教仁、陳其美等在上海建立了中部同盟會,但中部同盟會的影響還小,其實力也不足以做革命的中堅。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十七章 永遠的歷史(4)
武昌起義實際領導者是文學社和共進會,湖南起義的領導者是共進會,中部同盟會曾派譚人鳳與共進會、文學社聯絡過,並促成了兩會的聯合,共進會雖於同盟會有些許淵源,但共進會並不隸屬於同盟會,相反,共進會是因為不滿同盟會的所做所為,這才由劉公、焦達峰、孫武等發起成立的,而文學社與同盟會沒有任何組織上的聯絡,和同盟會的人此前也無私交。
武昌起義後,南方各省的迅速獨立,形式上迫切需要一箇中央政府,孫中山回國立刻就被選為中央政府的臨時大總統,但孫中山無力領導魚龍混雜的南方各省,他的號令最多隻在南京城裡有作用,其他各省對他的號令愛聽就聽,不愛聽就置之不理。革命派所提倡的*在此時遭到了極大的諷刺,原來這*和孫中山在歐美所見到的完全不同。
革命派革命的理由就是推翻專制皇權,建立自由*的共和國,而立憲派強烈要求立憲的理由,也是要*要自由,但當南方各省或為革命派所控制,或為立憲派所控制,南北對恃的格局明朗之後,在南方,並未看見一片*的氣象,卻只看見各行其是的自由,立憲派與革命派固然有隔閡,革命派內部也是矛盾重重,無法形成合力,無法與北方的袁世凱相抗衡。好笑的是,立憲派與革命派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推戴袁世凱,請他滅了清廷,來作民國的大總統。
中國沒有*的傳統,當專制權力突然間倒塌,一下子形成權力真空時,要讓大家以*的方式,重心建構權力的大廈,那太難了,此刻那些自詡崇尚自由*的人,一個個嘴臉就變了,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能專制就儘量專制,而在全國的大範圍內,他們只推重勢力比自己更大更強者。所以在武昌起義後、清廷倒臺前,南方各省無法在*自由的旗幟下團結起來一致對外,革命的果實高高地掛在那兒,只等著袁世凱來摘。
孫中山對武昌起義沒有寸功,之後其他省份的起義他也沒有參與策劃、領導,當時他還在美國北部的科羅拉多州,對國內的情況一無所知,武昌起義的訊息還是他從美國的報紙上看到的。他只是革命派中的老前輩、先行者,資歷甚老、名聲很大,如此而已,他當了總統,無法協調統一各省的意見,這個或許情有可原。但袁世凱對革命又有什麼大貢獻?戊戌年間告密的是他,這醜行相當的不雅了,此後在慈禧的手下做爪牙,慈禧死後被載灃貶走,一出山就先揮軍打下了革命派佔據的漢口,可是,立憲派革命派卻不約而同地請他來摘果實,兩派擁戴袁世凱的理由或許不盡相同,哪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袁世凱最有實力,他的實力最大,那就請他來做總統。
所謂的*,在這兒又變成了維實力論了,以實力的大小來推舉總統,卻希望這個實力最大者來實行*自由的政策,袁世凱既然是以自己的實力坐上總統寶椅的,那他自然更重視實力,*自由什麼的,裝裝門面罷了。
3。心急的立憲派
慈禧在世時的1908年8月,就頒佈了《欽定憲法大綱》,並確定以九年為期,逐年籌備憲政,至九年期滿時召開國會。如果真能在九年之後開國會、行憲政,這九年的等待實在算不了什麼,況且在當時中國,識字者尚不到2%,百姓的素質離憲政的要求還差得很遠,就是大力鼓吹立憲的那些士紳、商紳,真正懂得憲政,對*自由有精深理解的又有幾人。
第十七章 永遠的歷史(5)
但是心急的立憲派不願意等待這九年時間,他們發動群眾,不斷的請願,最後不惜投向革命派,我一直弄不明白,他們為何那麼心急?
在日本的立憲史上,搞民權運動的那些人也心急的很,1881年10月明治天皇頒佈《國會開敕諭》,保證10年後開設民選議員、制定憲法,在此之前,民權運動者就制定出了多個版本的日本憲法,在此之後,民權運動者們的表現更為急躁激進,他們組織了政黨,利用百姓對政府的不滿情緒,發動了一系列的武裝抗爭事件,結果遭到了軍隊的*,民權運動歸於失敗。
當時,中國的立憲,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