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看來去袁世凱寄居的法華寺,不是譚嗣同一個人去的,是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三人同往。畢永年在這兒提到了圍園殺慈禧的話,與梁啟超之說矛盾,而與袁世凱日記暗合。袁世凱的日記寫成後一直處於秘密狀態,他與畢永年素無交往,兩人無法串通作弊,那麼,是梁啟超在說謊,故意把要圍園殺慈禧說成只在天津殺榮祿?
畢永年初四日的日記內容:“初四日。早膳後譚君歸寓,僕往尋之。譚君正梳髮,氣懨懨然曰:“袁尚未允也,然亦未決辭、欲從緩辦也。”僕日:“袁究可用乎?”譚日:“此事我與康爭過數次,而康必欲用此人,真無可奈何。”僕日: “昨夜盡以密謀告袁乎?”譚日:“康盡言之矣。”僕日: “事今敗矣,事今敗矣,此何等事,而可出口中止乎?今見公等族滅耳。僕不願同羅斯難,請即辭出南海館而寓他處。然兄亦宜自謀,不可與之同盡,無益也。”午後一時, 僕乃遷寓寧鄉館,距南海館只數家,易於探究也。” 。。
第九章 光緒是否準備發動針對慈禧的政變(8)
這兒,這一句“袁尚未允也,然亦未決辭、欲從緩辦也。”也與袁世凱日記暗合,暗合得巧妙無比。
戊戌政變發生前康、梁、譚他們到底想幹什麼,他們幹了些什麼?對這個問題,我更傾向於相信畢永年所說。畢永年沒有撒謊的必要,好友譚嗣同已死,畢永年加入了革命黨,譚嗣同策劃並實施擒殺慈禧,在革命黨看來,那是很光榮很勇敢地行為,畢永年不需要將這光榮勇敢的行為強加給康有為,而畢永年也不需要藉此事為自己開脫什麼,因為他本身什麼也沒幹。
而康、梁卻有撒謊的必要,康有為要組織保皇黨,就必須將自己的形象塑造起來,如果在慈禧發動政變前,他們自己也準備發動政變擒殺慈禧,這性質就不一樣了,他們就不是無辜的受害者了,只能說是失敗者而已,且不說在那個年代,這以下犯上,本身就是大罪過。
康有為認為光緒帝被幽禁的悲劇全由袁世凱一手造成,王照卻認為康有為也是製造光緒悲劇的人物之一,王照在“復江祥雲兼謝文江書”中說康有為:“揭宮闈密事,大半捏造”,又說梁啟超著《戊戌政變記》,“捏造景帝(就是光緒)口出恨那拉(指慈禧)之言,因此景帝幾造不測之禍。”
6.無辜遭囚的光緒皇帝
現在看來,應該是康有為催促光緒加快變法步伐,而光緒帝感覺不能得罪慈禧,否則別說變法,就是皇帝的位子也難以保住,所以才下密旨給楊銳、譚嗣同等,要他們妥商既能使變法順利進行,又不致得罪慈禧的辦法,這個密詔不頒給康有為,那是因為康有為對得罪慈禧根本就不在乎,他既然策劃並實施圍園殺慈禧的武力解決方案,那就表明他不準備向慈禧妥協,而按密詔內容,光緒帝顯然是準備妥協的。
康有為在外面策劃圍園擒殺慈禧,光緒似乎並不知道,如果知道並且默許,那便不會再發詔督催他去上海辦報,後黨人物楊崇伊、剛毅等向慈禧進讒言,主要是說光緒受康有為蠱惑。其實光緒要康有為南下上海,那是要他離開北京這個政治漩渦,以緩衝越來越劍拔弩張的帝、後矛盾,那料康有為前腳走,後腳慈禧就發動政變了。
《光緒帝外傳》記載,政變時,“太后直抵上寢宮,盡括章疏,攜之去。招上怒詰曰:‘我撫養汝二十餘年,乃聽小人之言謀我乎?’上戰慄不發一語,良久囁嚅曰:‘我無此意。’太后唾之曰:‘痴兒,近日無我,明日安有汝乎?’”
從這很簡單得幾句對話中,能明顯感覺到慈禧已經知道有人謀算擒殺自己,而此時,袁世凱還沒來得及給榮祿告密,即便是告了,榮祿也沒來得及告訴慈禧,那麼,應該是另外有知情人現行告密了,是誰告的密呢?
佚名的《戊戌政變始末》上說:變法之詔,雷厲風行,於是守舊之大員,群往頤和園求救於太后,請太后重執朝政。太后命彼等暫巳忍耐,不必急迫。於是機兆已動,但尚未預備實行耳。康有為知前途危險,見太后毫無舉動,誤謂太后意旨不定,可以利用此機,遂說皇帝,謂太后之允許變法,非其誠意,實暗處反對之地.中國自強第—之阻礙,即在太后。政治之*昏迷,皆太后致之。且國家何以每年必須以鉅額之款項供太后之濫費娛樂乎,勸皇帝大膽無懼,直以兵圍
頤和園,取太后入城,禁於西苑之小島中,以盡其餘年。隨降一渝,數太后之罪惡,以後永不許太后秉政。以上康有為之言,皆在宮中一密室內陳之。但有一太監微聞其語,報告於太后。此太監乃李蓮英所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