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4 頁)
當事人的認可;而描寫解放後,特別是*的作品並沒有得到廣大人們的認可。……特別是描寫下放運動的作品基本是不滿意的,……。那麼,什麼時候才會出現這種像初春第一輪朝陽那樣激動人心的作品呢?” 孟曉版主的疑惑也是大家的疑惑,為什麼就沒有震撼人心的作品問世呢?經歷過*,當過知青的文學家們責任重大啊!也許將來對*對知青有更深入更真實的更寬鬆的研究氛圍,才會有像初春第一輪朝陽那樣激動人心的作品問世,也許沒有,因為自然規律我們這一代人總會離去啊!
58樓asd99999:柳樹坪說:“對那些高揚“知青精神”大旗的人與作品的寬容,我是對此持堅決反對態度的。……還要堅決表明態度——這完全不對! ” 好!我贊同這種見解,什麼“青春無悔”?自欺欺人而己。 孟曉說得好:知青文學“首先必須“真實地再現知青生活”——這個大前提是不能否定的,文學的使命與作家的良知是不能丟掉的……” 我們無法改變歷史,但我們有責任為社會為後代留下真實的歷史。天、柳二位先生精彩的文章和討論給我們上了一課。雖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我很喜歡這種友好的討論,希望能多一些這類探索和討論。
59樓asd99999:“也許將來……才會有像初春第一輪朝陽那樣激動人心的作品問世。”
我深信遲早會有這麼一天,儘管可能我們這一代人不在了。但歷史的真實是不能被永久糊弄的。
60樓天塵:二馬,你擔憂的心情我心領神會。珍視友情應比寫文章要緊。但你那些日記太寶貴了。難言之隱只好講給兒孫聽。不然就只能寫小說了。“本文純屬虛構”。而且用筆名。因為有人對號入座,你麻煩又來了。
孟曉兄,任何題材都不會過時,而且文學不是趕時髦。不過現如今長篇大作耗時費日,還不一定賣座,您要耐得寂寞。
燕歸來,我另跟一貼回覆你。
大隊部,還是你明白,這不是茶館嗎,閒聊。軍國大事北京正在議著呢。趕巧,這話題對了你的味,就說幾句,相信到茶館來的誰也沒打算為寫文章立法。“統一沒必要,爭鳴也不會得出是非曲直,大家在這裡會會友,說說看法,然後回去該幹嘛幹嘛。”說得太對了,這個斤兩咱得有自知之明。
向北挺進,我寫的《擰一把》都是針尖大的小事,你看後就是假笑也送個給我。惹你老淚縱橫這個卻是太難。
放牛娃,那我們是同好。也不是文章只要*事就喜歡。稱之為文學的東西,首先得有文,然後才要求真。否則不如看新聞、報告總結、會計報表來得簡單明瞭。
未完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七、
致柳樹坪 兼議知青文學 七、
61樓老梅:讀二馬帖,知她七三年下農村,而我那年病退,是新老知青在接力吧。我的畫與二馬的日記相類,費了許多精力,仍是";養在深閨人未識";,我相信都會有云開日出一天的。 我認為,也許知青文學可分為廣義和狹義的。廣闊天地嘛,可包羅城鄉,農民村幹部,知青政策帶隊幹部,家人同學,凡與知青掛上勾的都可收入文中,重在寫實,當然是否完全真實就難說了;而狹義一點的,可著重寫只有當知青的人才具有的思想、情感、心路歷程等,也許有些自閉,但可能更真實。 當然,我也知道寫現實與寫精神在文學作品中是難分開的,隨心而言幾句,大家莫取笑。
62樓天塵: 燕歸來,在青春無悔這一問題上,你和柳樹坪、我夫人等大多數人的觀點類似。我和你們略有不同。但我跟柳兄沒有說及過。願在此處跟你,跟柳兄將此話再聊聊。十多年前,郭曉鳴先生主持出版一本知青文集(這本文集後來由長沙市政協編輯出版)。我給編委會寫過一封信。正是談的此事。
《知青文集》編委:
你們好。
知青的話題說得多了。有人說它象杯老酒,酒勁正濃、醇香撲鼻,有人說這杯老酒已經發酸了,沒勁。說好也罷,說歹也罷,總之還在說它,可見誰也沒有把它忘了,都捧著這杯。客觀事實是這一代人是隨著新中國誕生、成長的,今天也還沒有退出社會的舞臺,他們是歷史和現實的見證,不談這些則罷,一談就回避不了他們。
時下風行的看法是這幫人造反作孽、無知無識、後來的上山下鄉、現時的下崗分流純屬自作自受,該好好懺悔懺悔了。本人不幸也淪為此輩之中,儘管當年被列入另冊、無權造反,也不得不鑽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