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身份僵局(第1/3 頁)
這一次遇到的案子,死者身份實在是不大容易確定,根據死者的指紋,同樣沒有發現任何相關記錄,說明這是一個沒有案底的人,在經過了比對之後,現場發現的那位置隱秘的半枚指紋也並不是屬於死者的,沒有什麼人到a市的各個公安分局、派出所去報案失蹤,在案發現場周圍也沒有發現任何遭人遺棄的可以交通工具,可以用來根據其相關登記來確認使用者的身份,別說這些,就連死者是否就是那個假稱名叫“李家偉”的租客都無法確認。
那麼想要找到線索來確認死者身份,就只好從目擊者這條線來下手了,案發現場周圍畢竟是一個居民區,雖然說規模並不是很大,因為年代久遠的緣故,所以現在仍舊居住在那裡的居民人數也並不是很多,可這畢竟也是一個可行的方案,萬一有人湊巧看到了什麼,不用說一下子就鎖定了死者的身份,哪怕是可以明確一個範圍,也是很有幫助的,所以戴煦和方圓就拿了從房東那裡得來的身份證影印件,開始了在那片居民區裡面的排查和走訪,這項工作非常的勞心費神,並不能夠算是什麼聰明的法子,但是眼下除此之外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於是戴煦和方圓,還有其他人,花了整整三天的時間把那片老住宅區幾乎挨家挨戶的都敲了一遍門,不說是走斷了腿,磨破了嘴,倒也差不了太多,每天都累的精疲力盡,卻收效甚微,那附近的居民,要不然是大部分時間足不出戶的老年人。要麼是外出務工,前來租房的流動人口,白天的時候很多人要麼不在家,要麼在家也不願意接受詢問,幫忙提供線索,反而要反過來向戴煦他們打聽起情況來,想要弄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警察需要挨家挨戶的去走訪詢問。
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熱心腸。樂於助人的人,就有多少自掃門前雪,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人。三天下來,不光是戴煦和方圓一直都在白忙活,別人也是一樣,他們拐彎抹角的也算是收集到了一些資訊。只不過匯總到了一起這麼一比較,就發現有些不對勁兒了。有的人說這個樣子,有的人說的是那個樣子,合併在一起就漏洞百出,哪兒跟哪兒都合不上。並且細細一琢磨,很快就發現了編造的痕跡,這讓大夥兒都覺得有些鬱悶。雖然明知道那些煞有介事的給他們提供假線索的人,可能歸根結底的出發點也無非是惡作劇的心態。但是對於戴煦他們而言,哪怕是兩手空空,毫無收穫,也好過這種空歡喜,也虧那幾個胡編亂造,信口開河的人,編造的東西都帶著不難發現的漏洞,否則的話搞不好真的被誤導了調查方向,那可就更不好辦了,搞不好要浪費更多的人力、精力還有時間。
既然目擊者這方面暫時沒有辦法從周圍居民那裡開啟局面,那就只能嘗試著找一找周圍有沒有什麼仍舊被投入使用中的監控攝像頭,不管是公共設施還是周圍什麼商戶、店鋪的私人裝置,只要是在有效範圍內的,都可以嘗試著收集一下監控錄影,看看有沒有什麼有價值的畫面,可以為破案提供幫助<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
然而這方面的進展也一點都不順利,那附近實在是太過於冷清偏僻,以至於在周邊並沒有能夠找到有效的監控裝置,就連與這個住宅區一道柵欄相隔的那條大馬路上面,在短距離之內也同樣是連一個交通監控攝像頭都沒有。
這樣一來,經過了四五天的忙碌,調查工作最終還是陷入了僵局,關於死者的身份沒有任何進展,甚至失去了調查方向,無從著手了。
這樣的情況,讓大家都覺得一籌莫展,現在已經知道的是,發現死者的案發現場,租房人是一個化名為“李家偉”的年輕人,而這個“李家偉”有沒有什麼比較明顯的身體特徵,房東夫婦並沒有機會去了解清楚,周圍鄰居就對這個“李家偉”更是沒有什麼概念了,除了房東可以證實,跟他們接觸打交道的這個“李家偉”跟身份證影印件上面的照片相貌十分相符之外,就沒有了別的線索。
那麼這個“李家偉”到底是死者本人,還是與兇手有某種關聯,抑或根本就是兇手本人,他的真實身份又是什麼樣的,姓甚名誰,這些暫時都無從得知,不僅是戴煦和方圓百思不得其解,開了幾次碰頭會,大家集思廣益一起研究這件事,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雖然說可能性隨便誰都能夠提出好幾種來,但是那畢竟都是假設,並沒有任何實質的證據能夠證明,所以自然就都不能成立。
可是這麼大的一樁案子,也不能就這樣因為無從下手,就被懸在那裡不理不睬,不聞不問,讓它變成一樁死案,常規的入手方向既然行不通,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