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章”是全國人民的理想,毫無背景的農村青年擠不上這趟車或者擠上去又被別人擠下來,稀鬆平常。
1969年漣邵礦務局在桃源設點招工,這一次魏文彬總算如願以償,穿上了礦工裝。頭戴礦燈、腳穿深筒膠靴、腰扎皮帶的礦工裝束,雖然不如軍裝那樣時髦,但在當時也是令人稱羨的。儘管走出一個山坳,走向的仍是一個又一個的山坳,但是此山非彼山——老家的山山嶺嶺,代表著落後的農業文明,礦山則代表著新興的現代工業文明。
那時礦區生活是令人激動的一片沸騰。魏文彬還記得他初到礦山時的興奮:“哎呀怎麼這麼多人,怎麼這麼熱鬧,幾萬人,密密麻麻的。”這是他從未經歷過的火熱的集體生活。第一次下礦井,一個吊車把他送進一個深不見底的黑洞,他的新奇與興奮遠遠超過恐懼。事實上他對潛在的危險一無所知。
魏文彬實際上只當了半個月的礦工。他還沒來得及對井下的黑暗產生恐懼,就在漣邵礦務局的寫作競賽中脫穎而出,當即脫下礦工裝,戴上才子的桂冠,轉去洪山殿煤礦子弟學校,直接擔任初中語文教師。
其時他自己真正的學歷,嚴格來講就是初中畢業,但這並不妨礙他成為當時的佼佼者。他能寫、能講,顯示出遠非一個尋常初中生所有的紮實功底,很快就被學校作為業務尖子送往邵陽師專進修。進修回來之後成為語文教研組組長,並且挑起了高中語文課程的重擔。他上課生動活潑,風趣幽默,深受學生歡迎,同時年輕輕輕,活力四射,上課是深受學生喜愛的老師,下課是同學們的好朋友,經常在運動場上跟學生打成一片。
1.3 74級4班的小魏
1974年,24歲的魏文彬迎來了人生的一個重大機遇。他作為漣邵礦務局的傑出青年獲得單位推薦,成了湖南師範學院(即現湖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的一名大學生。
中國高等教育自1966年起因*陷入癱瘓,1971年,毛澤東發出最高指示:“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裡主要說的是理工科大學還要辦,但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高校因此恢復招生,採取推薦制,規定受薦人必須當過三年以上工人、農民或士兵,招生名額由中央政府負責分配,逐級下發,同時本科學制從四年縮短到三年。毛澤東以為採取推薦制度可以保障工農兵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從而改變以往高等教育資源主要為幹部子弟所佔有的局面。
可想而知推薦操作的彈性尺度有多大。當時高等教育資源嚴重不足,適齡青年可以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在有些地方達到千分之一,也就是說每一個推薦名額都有成百上千雙眼睛盯著。想來漣邵礦務局還是比較乾淨的一個地方,所以魏文彬這樣的傑出青年順利獲得了一圓大學夢的機會。
第一章 “前度魏郎”的“蛙跳”傳奇(3)
湖南師範學院緊鄰千年學府嶽麓書院,曾是湖南最重要的文科人才培養基地,中文系全國馳名。魏文彬在這裡度過了如魚得水的三年時光。74級4班的小魏,給師院的很多老師和同學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魏文彬的好友、74級3班的梁瑞郴 同學回憶說,魏文彬會讀書,會思考,不盲從,會行動。無論什麼事情,他都喜歡反著想一想。當時滿世界“批林批孔”,他就冷眼旁觀,嘀嘀咕咕地說些怪話:“批孔老二,批他什麼?批他‘克己復禮’。‘克己’是什麼?不就是‘鬥私’嗎?毛主席不是說要鬥私批修嗎?!”結果,因為參加政治活動不積極,他在大學裡沒能加入黨組織。
有一段時間,魏文彬窮究辭理上了癮,不停地針對一些司空見慣的字詞現象提出自己的見解,讓很權威的語法老師也刮目相看。有一次他忽然提出來說,“重”字可能原來是表示距離遠的,因為它是“千里”兩個字組成的,同學們聽了都覺得很新鮮。還有一次他堅持“恢復疲勞”搭配不當,應該是“去除疲勞、恢復精力”才對。老師們慢慢地都知道了,74級4班有個小魏愛琢磨,愛發問,愛辯論,要打起精神“對付”他才是。
愛發問愛辯論的魏文彬也給一些同學留下了愛出風頭的印象。魏文彬對於自己當初的積極發聲並不否認,但他認為那與愛出風頭是兩碼事,愛出風頭是把吸引注意力當成目的,他的發聲則是旺盛的求知慾使然。
魏文彬在師院的發聲卓有成效,他進了師院的團委會,活躍在師院的“文壇”上。臨近畢業的時候,兩件大事使得他成為舉院矚目的焦點,他的名字在師院看不見的注意力排行榜上久居不下。其一是從平江搞完社會調查回來,他代表調查小組面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