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頁)
到中學,我的作文字上總是被老師用紅筆劃滿了波浪線,我的後來,就是被這些波浪線一波一波地推出來的。我1969年到漣邵礦務局,下井當礦工,後來參加學習班,寫文章比賽搶了眼,才從井下爬出來,到子弟學校教書。後來又被送出去培訓,74年又推薦上了大學,命運就這樣改變了。”
一本小小的“尺牘”,還導致了魏文彬後來在個人表達和人際交往方面的某種偏好:他喜歡書信這種溝通方式。他喜歡別人給他寫信,也喜歡給別人寫信。你若找他反映個什麼事情或者求他解決個什麼問題,寫信可能會比打電話更有效,得到他親筆覆信的可能性也很大。他既給那些“不普通”的員工寫信,也給那些“普通”的員工寫信。他的信激勵過很多得意者,也撫慰過很多失意者。有時候,你從他的人身上感覺不到的溫度,會從他的信中感覺到。
他認為,書信是為著實際的目的、有著具體的物件的一種寫作和傳播行為,所以通常都會言之有物,富於真情實感和真知灼見,同時行文自由隨意,不拘章法,所以尺牘作品裡,質樸精練的文風之上,又多有自由揮灑的性靈,格外有其動人處。
“尺牘首先是私人信件,本來不是文學創作,但是很多書信,又成了膾炙人口的文學名篇。事情往往就是這樣,越個性的就是越大眾的——你最深情最隱秘最真誠的告白,可能恰恰引起無數的共鳴,而你一心想要取悅大眾的時候,可能大眾反倒一點感覺也沒有。我讀這些尺牘作品,不僅欣賞到文學之美,而且更直接更真切地體會到人類的各種情感,因為書信裡多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真情告白。”
湖南廣電流傳著很多魏文彬跟員工尺牘往還的美談。有些故事相當動人。2007年夏天,湖南衛視黨委書記兼湖南廣播電視報總編輯劉一平作了一篇長文送去給魏文彬看,洋洋灑灑近萬字,寫自己的思緒情懷,也寫對湖南廣電發展的一些思考,有作為老朋友的剖心傾談,也有作為同僚和下屬對工作的探討。
魏文彬覆信如下:
一平:
一氣看完你的文章,一陣驚喜。誰說當年‘英勇的小鬍子’不見了?我看,英氣不變,虎氣不減,躍然紙上,猶勝當年。我特別欣賞的是文章的大氣。其實文章的大氣就是人的大氣。人,最難得的是大氣。不大氣,終身為名利所困,苦不堪言。大氣了,在名利之間、得失之間、恩怨之間,甚至是天地之間、生死之間,就會四兩撥千斤,超凡脫俗。 。 想看書來
第九章 老屋(8)
湖南廣電的紙媒不大不強,的確是我的一塊心病。幾年來,你為此付出的心血,你的苦惱,我知道,也理解。至今還沒做起來,原因很複雜,不怪你。下一步怎麼做,你和常林好好聊聊。昨晚我和他就談到你,而且談了很久。我認為,你是有才華,而且是才情俱佳的人。湖南廣電、湖南衛視目前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我認為,這是一個成長期、易脆期,上下進退,都在一念之間。上去了,前進了,做大做強了,海闊天空,一往無前;倒退了,下來了,一蹶不振,一洩千里。所以,我一再講,第三輪改革對我們來說是一次革命,一次機遇,甚至是一次拐點。希望你為這輪改革做些特殊的貢獻。我多次講,一平是有才華的,問題是你要找好切入點。找不到切入點,再好的才華也只能是個人的才華。當然,找好切入點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看了你的文章,我對你充滿信心。
你思維活躍,文筆極好。建議你經常動動筆,擱著,閒著,實在可惜。
不八股,無官腔,真誠坦白,很有溫度。這就是“魏氏尺牘”的典型特徵。有人曾說魏文彬的信也是湖南廣電發展的一大動力,由是觀之,不無道理。湖南廣電也頗流傳著幾個一紙鋪開青雲路的傳奇,不為人知的年輕人,透過寫信給魏老闆展示自己的才華,結果得到超常擢拔的機會。
老闆的偏好,往往會在一個單位形成一種文化,特別是在這種偏好本身就有一定文化含量的情況下。魏文彬並不否認自己的“以信取人”,本書作者曾以張居正“以牘取人”的故事試探——張居正尚風雅,好書牘,既看重自己的書牘(其牘以短小精悍、多警句妙語出名),也在意別人的書牘,秉政期間,凡箋啟中得一二警語者,立即提拔,於是書牘中重警語成為一時風氣——他聽了不以為忤,哈哈大笑,連聲說是呀是呀,我喜歡寫信,也喜歡讀別人寫的信,信寫得好的,就會引起我的注意,我就會去琢磨,這個人是個什麼樣的人。
應當說,魏老闆的“以信取人”鼓勵了部屬積極思考問題和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