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的基調,當好黨和人民的喉舌和耳目;在宣傳中,始終不渝地貫徹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始終不渝地堅持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為指導,無論遇到什麼複雜情況,都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決抵制毒品,杜絕廢品,減少次品,努力消除目前節目中和螢幕上存在的髒亂差現象,為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提供可靠的輿論保證;在宣傳中,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說真話,說實話,努力使我們的作品和節目貼近中心、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使我們的宣傳輿論工具變成團結人民、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奮發向上的強有力的武器。”
兩個轉變:其一是管理體制上由鬆散型向緊密型轉變,設法理順局臺之間、廣播與電視之間、有線與無線之間、省臺與地市臺之間、宣傳與技術之間的關係,準備走集團化發展的道路;其二是使廣電行業由事業型向產業型轉變,經營上從計劃型向市場型轉變。
三大任務:建中心、上衛星、建網路。
四大目標:創辦大廣播、大電視、大宣傳、大產業。
一個保證:以高素質、高質量的人才隊伍為保證。
不難看出,“一二三四一”是一個虛實結合、軟硬兼施的系統工程:一是指導思想,二是軟系統建設,三是硬環境建設,四是戰略目標,最後一個“一”,則表明人是一切問題的根本。
“三大任務”後來被視為魏文彬第一輪改革的突破口和物質性載體。
“四大目標”可能意味著中國省級廣播電視系統首次明確提出產業化的發展思路,魏文彬因此成為中國傳媒產業化的先行者並且由於在產業化道路上的成功探索被視為中國傳媒產業化的第一人。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傳媒界剛剛開始觸及新聞媒體屬性問題的理論禁區,新聞媒體同時具有上層建築和資訊產業雙重屬性的理論探索,剛剛小心翼翼地邁開步伐。1992年10月,*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全新時期,新聞媒體的產業屬性如同一顆長期遭受封凍的種子,稚嫩然而鮮活地挺出有所鬆動的土壤,進入人們的視野,帶給先行者慰藉、希望與勇氣。這時候,“事業性質,企業化運作”的傳媒產業化探索,在廣東、上海、北京等經濟文化發達省市,也才剛剛起步。絕大多數的新聞媒體,仍舊在老路上按照固有的節奏踏著原來的步伐。
在這樣的背景下,魏文彬有理由為他的“12341”感到驕傲。
十幾年後,魏文彬談及這段歷史時,並不掩飾自己的得意之情:“我們當年提‘四大’,大廣播、大電視、大宣傳、大產業,別人感覺你口氣好大!我在一次會上不輕不重地解釋了一下什麼叫作大,一個電視臺有500人看,另一個電視臺有6000人看,相比較而言,6000人看的那個臺就是‘大電視’。中國有十多億觀眾,如果上星,整個亞洲都能看到,這個電視才是大電視。我也提出了大產業的目標,涉及到意識形態領域,當時我四十歲出頭,去部裡面開會發言,宣傳我這個‘大產業’,有些領導面有難色,產業和意識形態好像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好像搞產業就是搞資本主義一樣。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三章 風裡飄來桂花香(1)
——您能告訴我馬欄山最初進入您的視野時的情景嗎?
——不,它首先進入的不是我的視野,而是我的嗅覺。
3.1 一蔸桂花樹
2007年一個明媚的春日下午。長沙金鷹影視文化城。
魏老闆很少有步履匆匆的時候。這會兒走在金鷹大廈面前寬闊的廣場上,步伐不急不慢,步幅不大不小,從容,篤定,稍稍帶點踩在自家地盤上的鬆弛和隨意,但因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眾人矚目的焦點,所以又鬆弛得有限,隨意得有限。他的兩手撩起外套的下襬,插在褲口袋裡,身板挺得筆直,臉上沒什麼表情,眼睛直視前方,一個人默默地走。
身後差三四步遠,幾個人跟隨著。這個距離不遠不近,不至於打擾他,但他若有呼喚的表示,又可立即趨前。他身邊的人說,他走路的時候很少說話,好像腦子裡總裝著事,沒人猜得到他在想什麼。
廣場很大,路很寬闊,以至於連魏老闆的身影,也顯得不那麼高大了。
廣場的西頭矗立著一排高大的廣告牌,明星主持人,精品節目,新推劇目,“超級女聲”,“快樂男聲”,精美別緻,光鮮亮麗,熱熱鬧鬧,放肆張揚著娛樂精神,彷彿自信滿滿地拍著胸脯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