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好品質。
與此同時,父母還應儘量減少家庭結構以及家庭成員變化對孩子幼小的心靈產生的不良影響。多給予孩子關心和疼愛,及時觀察孩子的心理和行為,與孩子保持溝通和交流,對孩子的錯誤想法和行為及時給予指正和教導,使孩子在健康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txt小說上傳分享
幫媽媽洗碗是不是也該給我錢呢?
麥麥的爸爸是一個公司的銷售經理,媽媽則是一家醫院的主治大夫,兩個人都很忙。於是家裡僱了個小時工,每天工作兩個小時,主要是接麥麥回家,並幫助打掃家裡的衛生,做晚飯。
每天臨走時,媽媽會把當天的報酬交給小時工。麥麥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有一天,小時工有事沒有來,媽媽只好自己動手整理房間、做飯,忙不過來,就讓麥麥幫忙,麥麥痛快地答應了。
等到房間收拾乾淨了,香噴噴的飯也做好了,麥麥昂起小臉問媽媽:“媽媽,我也幫你打掃屋子、幫你做飯了,是不是也該給我錢啊?”
弄得媽媽一時哭笑不得。
我幫媽媽洗衣服,媽媽是不是也該給我工錢呢?
我幫爸爸幹活了爸爸是不是應該給我錢啊?
常常能看到中國的家庭在這一教育思維上出現的誤區:父母在孩子聽話、表現好或者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之後,父母感到很興奮,甚至覺得用單純的語言鼓勵已經不能滿足孩子的真實需要了——於是,備感興奮的父母常常為孩子買一些東西或是答應孩子的某些要求,有時甚至是給孩子一些金錢上的獎勵——這些行為都是危險的。在國外,為家庭而努力也是父母對孩子性格與能力培養的一部分。他們的父母認為這些理所當然,並沒有因為孩子的一兩次好的表現而表示出過分的驚喜。
教育理念的差異造就了不同性格與不同能力的孩子。從大部分的中國家庭來看,中國父母在這一方面做得並不盡如人意。因此,中國的父母應努力“放開”一些,要從小培養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家庭、社會中的成員之一,培養其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感。
“哎呀,當然要給錢了。來,多給你一點!”
媽媽這種想法初衷可能是為了培養孩子的經濟觀念,然而這樣的後果卻是無形中加深了孩子的錯誤認識,助長了孩子的拜金主義,孩子會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等價交換”的概念,無利不伸手,自私狹隘,甚至惟利是圖。
在這個時候要給孩子解釋清楚做家務與為了薪水的勞動之間的差別。前者是集體內部的自覺行為,或說義務;後者才是一種市場經濟中的行為,是交換性的。這樣容易培養孩子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培養孩子的勞動態度,讓他在享受之外,懂得參與,懂得付出。
“我是你媽媽,你幫媽媽幹活還要什麼錢啊!。”
“平時媽媽幹活時,誰給我錢啦!你這樣簡直是不像話!”
孩子此刻還沒有樹立起家庭成員有義務分擔勞動的觀念。媽媽的這種回答,只會讓孩子感到媽媽的態度粗暴,是媽媽運用家長的特權“欺負”自己。他們會因此對勞動失去興趣!
“是啊!你幫媽媽收拾房間,媽媽很高興。來,乖寶寶,抱一下!”
鼓勵孩子為家庭分擔家務,是家長培養孩子自立精神和自立能力的明智之舉。但是這種教育忌諱陷入“等價交換”。義務勞動與勞動報酬是兩個不同性質的概念,兩者從根本上不同。要淡化孩子的金錢意識,應從情感角度去引導,對孩子進行一些精神上的鼓勵。
“麥麥,你想一想,媽媽幫你洗衣服、爸爸帶你出去玩,給你要錢了嗎?我們是親人,跟阿姨(小時工)不一樣,她也要掙錢回家給她的寶寶買玩具呢!”
透過反問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家長、孩子都是家庭成員,都對家庭有責任和義務,分擔勞動是承擔家庭責任和義務的一種方式,也是互相表達愛意的方式。
爸爸為什麼這麼棒?
一天,家裡的冰箱突然發生故障,昆昆的爸爸臨時找不到修理工人,只好自己動手。費了好長一段時間,左拆右拼,前看後看,才發現毛病所在。冰箱修好、大功告成之後,爸爸內心充滿了成就感。
蹲在旁邊一直看爸爸修理冰箱的昆昆,看到爸爸喜形於色也分享了一些快樂,然後若有所思地問道“爸爸;你怎麼那麼厲害,連冰箱都會修呢?”
爸爸怎麼會修洗衣機呢?
爸爸為什麼連電視都會修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