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第3/4 頁)
這樣的心思,覺得這是朱家叔侄的家務事,與自己無關?建文帝發出的勤王詔書,又有多少將領是真心奉詔、全力迎戰?
說到底,誰來坐那個位置,與他們有什麼關係呢?他自己不也慢慢生出了這樣的想法嗎?燕王孤軍南下,賭的不就是這一份人心?
一旦燕王兵臨城下,究竟會有多少人倒戈相向?
他想起楓林濃霧中明遠那蛇一般陰冷詭異的聲音。是那個人所制定的方略嗎?道衍與他訂下三月之約,是因為對明遠的運籌帷幄深具信心嗎?
他們都是身在局中的人,也許惟有明遠那樣冷眼看世道的人,才會清醒地看到這一盤爭霸天下的棋局的關鍵在哪一處。
那深遠不可測的夜空,深遠不可測的天意,一度離他似乎只隔著一層濃霧,伸手可及。
然而至此,孟劍卿清楚地知道,天意高難問。
功業與榮耀,才智與運道,總輸它,翻雲覆雨手。
但是他也清楚地知道,無論它如何翻雲覆雨,他總要牢牢握住手中的刀,握住這柄魚腸劍,才能在這種種風雲變幻中,握住自己的命運。
【十三、】
六月初三,燕軍自瓜洲渡江,鎮江守將降城,燕王率軍直趨金陵,發詔稱“願與天下共治之”,六部官員聞之默然。十三日燕師進抵金陵金川門,守衛金川門的李景隆和谷王為朱棣開門迎降。燕王進入京城,文武百官紛紛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而燕師入京之際,宮中起火,據傳建文帝在大火中不知去向,但對外只能定稱建文帝葬身於火中。
建文帝這樣的結局,難免讓孟劍卿對寧衡生出種種懷疑。
永樂帝擔心建文舊臣心懷叵測,重立錦衣衛以偵查鎮撫,任命燕王府舊屬紀綱為指揮使,前任錦衣衛千戶高平與孟劍卿為同知。
高平早在靖難之役初起之時便已效忠於燕王,功勞卓著,對他的任命,燕王舊臣並無異議,然而孟劍卿坐觀成敗之後又坐收漁利,難免讓燕王舊臣與建文遺民都極其不滿。
印信是由永樂帝親自交給他們三人的。紀綱與高平退出去之後,孟劍卿被單獨留了下來。
永樂帝打量著垂手肅立在面前的孟劍卿:“沈光禮原來交給你負責的是哪些事情?”
孟劍卿答道:“卑職原來所辦的案子,主要是與各地魔教餘孽和地方叛逆有關;沈大人後來又將講武堂與海上仙山的事情交待給了卑職的,除了這三件事情之外,並無專管。此後因為錦衣衛衙門裁撤,卑職無處交割,所以相關檔案都還收在卑職前幾年所管的庫房中,暫時封存。”
他交割庫房時,給那批檔案加了封條,接管庫房的古百戶還一直沒敢去碰這些檔案。
永樂帝沉吟著,過了片刻才說道:“這三件事,你還是接著管下去。”
沈光禮的安排,必有道理,還是不要輕易變動為好;而且,在他看來,孟劍卿也不是那種公私不分的人。
追查建文帝真正下落的事情,並沒有交給他。孟劍卿的心中,不由覺得略略一鬆。
永樂帝又道:“另外還有一件事情也交給你辦。”
他招一招手,一直低頭守在陰暗處的兩名小內監,快步走了上來。
永樂帝道:“這兩個小內監,人還算機靈,就交給你調教。”
孟劍卿轉眼看那兩名內監,約略猜到,這兩人只怕正是當初從建文帝身邊逃往北平、告知燕王應天城中虛實的那兩名內監。
洪武帝鑑於前代宦官專權之禍,曾在宮中立下鐵牌,不許內監識字參政;建文帝稟承祖訓,對宮中內監,也極是苛刻。不過這兩名從未讀書識字、外貌柔弱的小內監居然有膽色出逃北平、並用應天城防虛實作為投靠燕王的晉身之階,倒真讓孟劍卿暗自吃驚,當真是人不可貌相,在這樣一個世人鄙視的陰暗角落裡,竟然也會生長出如此強悍的心靈。
永樂帝登基以來,論功行賞,連這兩個膽色過人的小內監都沒有落空。
但是孟劍卿心中忽地一怔。
永樂帝要獎賞這兩名小內監,本是情理中事;但為什麼偏偏要選擇這樣一種方式?要知道孟劍卿所走的道路,並非一條康莊大道,很多時候都有性命之險。
他略略側過頭看一看永樂帝,永樂帝在微笑,看不出特別的表情。
然而那微笑是對著那兩名小內監的。
於永樂帝而言,相對於帶著太多洪武朝的印跡、不能自由出入禁宮的錦衣衛,這些效忠於他的、聰明能幹的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